中国共青团网  >  共青论坛·学员天地  >  正文
地方机构缘何能闯进全国采供血领域第一方阵 武汉血液中心激活青年科创“一池春水”

发稿时间:2023-08-22 00:2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的重要讲话深刻指出:“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一家科研单位,要在制度上为青年权益建立良好的政策保障,要在平台上为青年搭建广阔的成长成才舞台,要在服务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中引领青年找准人生方向。

  武汉血液中心近年来瞄准采供血领域立项难、卡脖子项目、人才培养难等问题,为青年人才科研创新提供有力政策支持,搭建青年成长舞台,关心关爱青年,探索出科研攻坚的“青春模式”,激活青年科创“一池春水”。以一家地方采供血服务和科研机构,闯进全国采供血领域第一方阵。

  党建引领科研创新,政策服务送到青年的心坎上

  武汉血液中心以党建引领科研创新,将鼓励青年人才科研创新写进中心十四五规划,打造“青年科创 书记护航”工作项目,由党委书记牵头,分管副主任抓总,成立青年科研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科研专题工作会议。建立“科创党建调研”工作机制,以党支部为阵地,每年召开一次恳谈会,聚焦问题,聚集资源,深入调研解决青年科研人才经费缺乏、技术缺失、合力不足等急难愁盼问题,制定问题清单,列入中心年度重点工作,通过营造宽松开放的科研氛围、运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青年科研人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充分遵循科研创新规律,完善科研人才评价机制。通过减负、放权、赋能让青年科研人员用心、专心、全心搞研究。积极与上级领导部门沟通,强化向上对接汇报,争取政策、资金及项目支持。启动武汉血液中心“青苗计划”专项资金40万元,激励引导青年科研人员主动请缨、揭榜挂帅,以中心日常业务工作为切入点,投身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科研项目攻关。迭代科研PI制度,引导跨领域、跨学科、跨层级大科研攻关,引进6位博士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建立专创平台,主攻医学、工程学交叉新领域。构建“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体系,建立专职科研工作机制、制定人才团队梯度计划、实施动态全周期评价,同时,建立科研项目容错机制,鼓励先行先试,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青年科研人才的科研积极性,让他们敢于去创新,勇于攻难关。

  人、财、物全方位保障青年人才科研攻坚提质增效。注重加强结对帮扶“温度”,推行“导师制”,中心领导班子“一对一”帮带课题组突破工作瓶颈,在工作安排、资源获得等方面给予扶持,尽可能解决青年科研骨干的后顾之忧,使其得以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注重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紧盯重点项目,投入1000万资金用于升级基础设施,购置精尖设备,建成3000平方米实验室。

  针对输血行业科研发展基础薄弱的问题,充分发挥湖北省输研所科研平台作用,在湖北省卫健委的支持下,创立了全国首个输血医学联合基金项目,全省16个地市州血站12个科研项目获得立项资助,解决了输血行业从业人员立项难的问题。注重提升平台搭建“深度”,搭建血液光学研究平台、输血医学公共卫生研究平台,输血传播性疾控预防与控制平台,以三大平台为基础,构建原创、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让青年科研人员当主角,强化全国联动,实现了科研项目、科研论文质量和数量的大幅提升。

  引领青年科研攻坚突破“从0到1”

  将青年骨干作为科研创新中坚力量,充分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科研攻坚、创新转化方面担重任、挑大梁。

  发挥青年先锋作用,在未知探索上花大力气。2020年,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武汉血液中心组建近20人的青年先锋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中国生物集团,在全国率先开展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临床治疗的可行性研究。从新冠康复者采集标准到血浆制备规范,从输注监测到效果评估,新冠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成为疫情早期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

  从无到有,从起步到推广,编写了《湖北省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采集指南》、《血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血站新冠肺炎疫情实验室工作指南》,为国家卫健委颁布《关于印发血站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提供蓝本。经国家卫健委批准,国家恢复期血浆应急储备库设立在武汉血液中心,先后为全国十多个省市提供新冠血浆支援。

  激发青年创新潜能,在科研创新上下真功夫。光学超分辨显微技术因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被广泛认知,其在血液相关疾病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2019年,武汉血液中心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合作,建立全国首家“血液光学成像技术中心”。开创性地从光学微观世界来阐述和解决血液和输血技术问题,用新技术的革新拓展了输血行业的内涵。

  青年科研骨干组成的“尖刀班”,开展了“光学超分辨成像”、“人工智能图像分析”、“临床检验”多学科交叉研究,在血小板亚细胞纳米水平、无损伤检测技术方向上,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精准的获得了人源血小板亚细胞纳米级结构信息。此项工作先后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基金的支持,相关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技术中心也对国内输血行业发展带来辐射影响。甫一成立,就吸引了国内多家同行和科研机构的关注。

  武汉血液中心先后与陕西省人民医院、安徽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武汉市第四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开展了相关技术合作和科研探索。如协助陕西省人民医院从血小板超微结构变换探讨4℃冷藏保存血小板可能性,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合作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血小板超微结构的肿瘤液体活检方法,与武汉第四医院等合作探讨了缺血性脑卒中的血小板超微结构特征以及临床用药监控,深静脉血栓爆发期血液特殊结构追溯等创新工作。

  单克隆抗体是血液配型和血型鉴定环节不可或缺的试剂。目前,全国血站系统使用的抗体产品绝大多数为国外进口。围绕这一“卡脖子”领域,武汉血液中心青年博士组成“攻坚爆破队”,积极联系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病毒所等多家单位,建立“难题共解、平台共建、资源共聚、成果共享”工作机制,尝试打通从实验设计到产品生产的整体环节。

  充分发挥“血液光学成像技术中心”多学科交叉技术优势,将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血小板荧光标记、智能图像识别与处理等技术与临床疾病诊治相结合,在精准输血安全保障、基于中药小分子的血液保存技术、肿瘤液体活检、心脑血管体外诊断等方向上进行探索,与多家医院进行战略合作,尝试将成果应用于临床。其中,开发的基于基于血小板超微结构的肿瘤液体活检方法实现了针对多种肿瘤(胶质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高特异性、高敏感性检出,已申请3项相关专利,其敏感性达75%,特异性85%,超过了目前可用商业标志物水平。

  为医疗救治工作注入青春热血    

  武汉血液中心第一团支部有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青年队伍,他们始终牢记“为献血者筑牢安全线、为用血者守护生命线”的使命担当,全力以赴保障医疗救治用血。新冠疫情期间,他们负采集新冠康复者血浆的重任,建立起了全国新冠康复者血浆库,被献血者们亲切地称作武汉血脉守护者。

  2022年12月7日,武汉感染人群持续扩大,又恰逢传统采血淡季,采血量降至历史冰点。为宣传引导更多居民参与献血,这群年轻人继续2020年首创的“社区拼团”献血模式,将献血车开进社区,从“一对一”接送到社区爱心接龙,推出无偿献血的“武汉样本”,创下了春节前库存的历史高位——355万毫升。有力保障了临床用血需求,为医疗救治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热血。

  依托大学之城的人才优势,武汉血液中心与湖北省中医药大学联合建立本科生教学基地;2023年分别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在全国首度尝试输血医学人才的双向输送和培养,搭建输血医学技术培训实践基地。2023年在中心参加规范化培训的基层输血骨干人员近20名,接收实、进修学员20余人。

  立足“公共卫生”本职,组建全国首个血站公共卫生团队。整合中心公共卫生资源,与多家研究院所合作,深入挖掘采供血相关公共卫生课题。一方面,关注武汉地区每年20余万献血人群的大健康管理,通过健康宣教和干预,不断增强献血者健康意识,为献血者提供更专业的健康服务。另一方面,建立血型表型库、血小板基因库,广泛开展疑难血型配型等工作,建立临床用血评价体系,为临床患者提供精准输血服务。2021年,武汉血液中心公卫团队带头人入选“湖北省公共卫生青年拔尖人才”,是全省采供血行业中的唯一入选者。

  在科普领域,武汉血液中心打造“1+8+15”立体式科普宣传矩阵。以“两微一抖”为核心,“8个自媒体号+15家传统媒体”为延伸,以视频、音频、交互长图等多种形式为载体开展科普宣传。2022年全年,开展青少年主题的科普活动26次,线上及线下总参加人数逾10000人次。目前,武汉血液中心官方微信粉丝量达58万,在全国血站官方微信中名列首位。

  2023年6月14日,在武汉血液中心的推动下,首次全面修订的《武汉市献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今年6月14日正式实施,为推动全国无偿献血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贡献“武汉方案”。

  《条例》强化政府部门领导职责,建立了全市无偿献血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无偿献血工作管理体制。增强了采供血工作保障力度,明确提出将无偿献血工作列入文明建设内容,作为文明单位创建的必要考核指标。《条例》增加了献血激励措施,对于表现突出的献血者、志愿者给予免费游览市、区所属公园和政府投资主办的景区,免交公立医院普通门诊挂号费及诊查费,免费乘坐市内线路的公共交通工具的优待;设立献血者关爱基金,每年筹集20万元资金,帮助缓解献血者因疾病、意外伤害等造成的经济困难。

  武汉是百万大学生之城,也是大爱之城,献血人群中有30%来源于大学生,60%来源于街头,10%来源于团体。武汉市连续12年蝉联“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荣誉称号,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武汉市共有9千多人献血超4000毫升。平均每5位市民当中,就有1人有过无偿献血经历。

  武汉血液中心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秉持公益理念,以血液科研为支点,不断激发青年科研创新活力,立足武汉带动全省,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源源不断的科研创新“青春动能”。

  (作者:武汉血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项征国)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