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得顾易同志赠送《<论语>与志愿服务精神》一书,就带在身边,出差到各地讲课和调查的时候,抽空阅读和思考,颇有启发、收获良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志愿服务获得更加广泛的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关于志愿服务的讲话。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这种社会文明的传承与发扬,既包括现代文明进步,也包括优秀文化传统。因此,志愿者对于中华经典、国学文化的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文化经典也必定能够为志愿服务发展带来营养、带来滋润。然而,迄今为止,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志愿服务发展相关论述、相关介绍的书籍并不多,尤其是将经典解读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书籍更是非常缺乏。这个时候,顾易同志潜心梳理和思考,撰写的《<论语>与志愿服务精神》一书具有特别的价值。顾易同志认为,“《论语》的许多思想与志愿服务精神一脉相承,是我们从事志愿服务的精神动力、力量源泉和道德准则。”(P4)我也是带着这样的一种理解,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产生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特记录下来,与广大志愿者分享。
1.志愿服务有中华文化的“根脉”
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有一个不断丰富、不断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简单认为志愿服务是“舶来品”,是从欧美等外国引进的,是通过港澳地区引进的。后来,随着志愿服务的发展繁荣,就发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对志愿服务有引领作用,雷锋精神的“助人为乐”对志愿服务有支撑作用,这样就逐渐提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理念。进入21世纪,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发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志愿服务具有滋养和启迪的作用。因此,不论是社会城乡发展,还是志愿服务发展,都“不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新的内涵,换发其生机和活力。”(PIII)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促进志愿精神、志愿文化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对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具有更大的支持作用,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为此,顾易同志的“经典今解”“志愿传承”也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价值。
2.志愿服务有仁爱文化的“滋润”
志愿服务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推进的崇高事业,但是在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发源和内涵。中华文化影响下的志愿服务发展,具有浓厚的“仁爱文化”,这也体现了《论语》以及儒家文化的熏陶。“《论语》中提及‘仁’字有一百多次。孔子讲‘仁、义、礼、智、信’,‘五德’之中,‘仁’是基本价值。”(P24)“仁”的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等,后来发展延伸“仁爱”“仁政”等丰富含义。我们联系生活实际就发现,“仁”和“爱”都是社会所需要、都是人民所需要的。“仁”就是要有善心、有善意,见到别人有困难、有困惑的时候,不是讥笑鄙视,而是感同身受、以善交流,帮助解决问题、帮助克服困难。“爱”就是对人好、对人热心、乐于助人。不论是对亲朋好友,还是对陌生路人,都主动表示善意,提供关心帮助。这些点点滴滴、从小事做起的“仁爱”就成为志愿服务发展的“滋润源泉”,让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受到启迪、受到激励,做好事的时候心理充实、帮助人的时候获得精神愉悦。
3.志愿服务有进德修业的“实践”
志愿者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但不仅仅停留在宣讲宣誓、口头表达,而是要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体现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行动之中。“孔子说:君子要增进德行,营修功业。忠诚和守信,就可以增进美德;修饰言辞可以表达自己诚实之心,所以能够守住基业。”(P61)从《论语》的很多段落看,都是强调美德与修业相一致、相结合。孔子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希望将自己的修身治国理念传播出去。在此期间,遇到非常多的困难,也遇到他人的非议和驱赶。但是,孔子终身坚持自己的信念,一生坚持仁爱的初心,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坦然处之,一点一滴地影响周围的人民。志愿者也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爱心传播者、友善促进者。在志愿者关心和帮助他人,传递友善爱心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与障碍,包括有些人的误解和排斥,一些居心不良者的造谣中伤,一些蛮横粗暴者的随意呵斥等等。然而,真正的志愿者不受干扰,不会泄气,而是坚韧不拔地传递爱心、助人为乐,逐渐感染他人、逐渐影响社会,从而建设一个善良和美好的社会。
4.志愿服务有博施济众的“力量”
志愿服务能够在全世界迅速发展,志愿服务能够在中国发展壮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用友爱吸引友爱”“用生命影响生命”,不断激励和汇聚具有爱心和善意的人民。《论语》中多次看到的“博施济众”也就具有这种力量和影响力。其实,志愿者的能力有限、资源有限,所做的好事也是微小的、琐碎的。但是,通过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志愿热情的激发,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每一个人都对身边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每一个人都为改善身边的环境贡献一点力量,就能够汇聚成为巨大的爱心能量,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温馨与美好。《论语·雍也篇》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P58)这些古代的智慧对今天的志愿者也有非常大得启迪作用。因此,作为志愿者,不要因为自己的力量微薄而自卑,不要因为团队的能力有限而自责,每一个志愿者都尽微薄之力,千万个志愿者汇成洪荒之力,就能够为大众谋幸福、为国家增文明。
5.志愿服务有大同社会的“志向”
志愿者做最普通的友善服务,却有着不普通的社会意义。近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极度发展导致个人利益无限放大,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不断爆发;同时,世俗化浪潮的冲击,让一些人只求享受无限消费,导致地球资源加速损耗,生态环保面临危机。志愿服务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和壮大,就是要通过一点一滴的善行、一件一件的好事,启迪大家转变观念,追求友善的生活、纯净的生活、美好的生活。这就是志愿者“既微小又宏大”的志向。“志向对一个人来说是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志向是否高远决定了一个人努力的方向和拼搏的热情。”(P10)。“《礼记·礼运》在这里描绘了人类理想社会与秩序的美好图景,‘大同社会’的核心内容是天下共有、公平公正、共享和谐。”(P101)《论语》谈到的“大同社会”,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特别欣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实,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坚持不懈、持续服务,也就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为了社会的和谐安宁,为了人类的长远幸福。志愿者“做很小的事情”与“追求很大的志向”,看似距离遥远,实则密切相关。“万丈高楼平地起”,改变社会的弊端,解决社会的问题,建设健康的社会,建设美好的社会,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需要一个个人、一代代人的持续努力。志愿服务精神的弘扬、志愿服务的发展,就是在社会中注入友爱和互助的力量,积少成多、垒沙成塔,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人民的美好幸福。
感谢《<论语>与志愿服务精神》的作者,潜心梳理和钻研,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志愿服务发展的启迪价值、支持作用进行分析,让广大志愿者在阅读中受益,在思考中成长。我作为长期从事志愿服务研究和教育的专业工作者,也从书中获得许多启发与滋养。特撰写小小的读后感,与志愿者们分享交流。
作者:谭建光教授,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兼任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