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成果快递  >  正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个“新”

史为磊

发稿时间:2017-03-10 09:04:00 来源: 《沈阳干部学刊》2016年第5期 中国青年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赋予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新方位、新内涵、新实质、新要求和新动力。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方位

  (一)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并强调两个“一定能”,即“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进一步提出两个“一定能实现”,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从两个“一定能”到两个“一定能实现”,表明了我们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定信念。

  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从2016年开始到2020年,正是我国“十三五”的执行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的冲刺和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将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地勾画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既要充分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有利条件,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巩固和发展“十二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又要应对和解决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严峻挑战和困难,为今后的经济社会更加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引领型的先发优势。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布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期治国理政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利益固化的藩篱,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起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规则和秩序,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体制保障;通过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出坚强的领导核心,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政治支持和领导保障。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表达了中国人民在新时期对民族复兴美好梦想的无限向往;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追求的伟大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中国梦大格局中的关键一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中国梦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要实现中国梦,必须首先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才可以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石。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蓝图,承载着全国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前景。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内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内涵,首先体现在其核心的“全面”上。这里的“全面”,不仅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还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绝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等。这些论断丰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覆盖人群。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不使一个人掉队。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所有人群全部实现全面小康,充分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和坚定信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体现在涉及领域的全面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是立足于“五位一体”的小康社会。相比于小康社会之初主要指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小康涉及领域进一步加以拓展,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的目标内涵。只有立足于“五位一体”建成全面小康,才能更好地补齐发展的短板,更加全面地提升小康社会的水平线。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建成

  党的十七大指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建设”体现的是一个过程,“建成”追求的是一种结果。从“建设”到“建成”,仅一字之变,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梦想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我们原来提出的“总体小康”还是较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将目前较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为在所有领域达到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发展更为平衡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让老百姓在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让他们的孩子们能够更好地成长成才,拥有更好的工作,过上更好的生活。只要这些真真切切的梦想,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奋斗,能够确保在2020年最终得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能最终得以建成。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实质

  早在1993年,邓小平就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之路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指出:“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质上就是要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仍然是发展问题。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只有通过科学发展,解决发展起来后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仍然存在发展的短腿、短板、洼地的问题。要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科学的回答。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丝毫不动摇。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论断、新要求,抓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如何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给出了科学的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关键看农村是否实现小康,正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广大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方法仍然是发展,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实现全面小康需要抓住“三农问题”这个薄弱环节,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怎样保证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找准穴位、精准施策“,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还需要树立“新四化”理念,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同时,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薄弱环节、准确方法、新的理念等,强调的都是要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质的新提升,从根本上说就是“发展问题”。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的高度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的目标体系,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即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五个方面新的目标要求,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勾画了新的蓝图,可以概括为“成熟定型社会”和“体魄强健国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至少具有“九型”,包括“服务型政府”、“开放型经济”、“新型城乡关系”、“创新型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三型政党(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新型城镇化”、“引领型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建成一种成熟定型的社会,还需要建设“体魄强健的国家”,主要包括“五体”和“六强”,也就是法治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宽带中国、健康中国以及制造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军事强国等方面。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动力

  (一)唱响中华文化好声音,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并且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讲好中国事,传播中华文化好声音。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的自信。我们不但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要继承和发扬红色革命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主义先进文化,把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发扬光大,让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世界上闪耀。

  (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崇高信仰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任何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都渗透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信仰色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理想信念和信仰的作用。坚定崇高的理想信仰,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走向成功的必备要素。人生的精神支柱必然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也是每一个人顶天立地的精神支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求我们牢牢确立中国特色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将理想信念和信仰当成安身立命的根本。

  (三)要结合各种社会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

  2015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段时间,我集中强调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密切关注工人阶级、领导干部、青年群体、少年儿童、教师等五类人群的实际情况。工人阶级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始终做坚持中国道路的柱石,继续发扬伟大品格,用先进思想和模范行动影响、带动全社会,从而不断为中国精神注入新的能量。领导干部要增强信仰力量和道德力量,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名利观和地位观,还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广大青年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少年儿童要记住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化于心、镌刻在脑;心有榜样,学习先进人物;从小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接受帮助,在知错就改、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教师群体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还要弘扬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真学问,有一种“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追求。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马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