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LOGO
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圆满闭幕

首页 >> 专题 >> 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 新闻中心 >> 大赛动态 >> 科研产业化:让技术创新叫好又叫座

科研产业化:让技术创新叫好又叫座

2014-12-03 22:09: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婷

 

  11月28日,首届“盐商杯”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导师带徒”活动,导师在为参赛选手提供建议。中国青年报记者 赵迪摄

  “大家好,我是来自广东合微的冯良,这是我们研制的全球最小尺寸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集成,还有全球最小尺寸TPMS模块……我们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中国MEME芯片设计第一大公司,进入全球前五。”

  听到这一项目路演的开场白,谢莉“惊”了一下,有一种触电的感觉。谢莉是首届“盐商杯”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初赛和半决赛评委,奇火锅快乐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认真听完冯良的阐述,她不由得想对冯良这样的创业者竖起大拇指,她甚至相信,这样的青年人才,不会是市场的“烈士”,而是创业者里真正的“勇士”。

  长期以来,依托高科技、与制造业相关的创业项目,因其前期投入大、见效周期长、技术转换率低、资源难以整合、产业链条不易打通等原因,常常不被市场和风投看好,项目成功率也较低。而专注于技术研发的高学历人才搞创业,也常常被精于市场和管理的创业者所“排斥”,认为高学历人才思想僵化、闯劲不够,面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和残酷竞争,缺乏快速行动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所以,即使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很多技术类创业项目也不被看好,常常“叫好不叫座”。

  但是,本届“盐商杯”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出现的一些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及其项目,改变了很多人的上述看法。

  心法大于技术

  “国内近百家涉足TPMS产业的企业,基本只能承担方案商的角色,没有核心芯片设计与制造能力。而芯片这个产业,中国每年的进口量超过石油,但知道的人却不多。华为拥有亚洲最大的芯片设计公司,但其中的高端芯片全是进口的。虽然我们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却不是价值链上最大的获益者。”冯良解释自己和搭档从职业经理人转身创业者的初衷,“就是希望做一些事情,挑战一下”。

  冯良在华为工作了17年,负责过华为数十个上亿美元重大项目及公司管理变革项目,有着丰富的营销和运营管理经验,年薪300多万。而他的搭档邝国华,曾是富士通半导体亚太公司的创建人之一,负责整个亚太区的产品开发及销售,每年在亚洲的营业额超过5亿美元。这样的人出来创业,完全从零开始,常常不被人理解。

  汽车的事故,60%来源于轮胎故障,TPMS胎压监控系统可以有效避免爆胎等事故的发生,但在国内,目前只应用于中高端车辆的安装。“我们想改变这一现状,通过自主研发降低芯片成本,将其推向中低端市场,希望中国超过1亿的车辆用户换上中国人自己研制的芯片。”冯良说。

  这样的想法,正在做敏感功能材料半导体芯片及元件和传感器制造产业化项目的刘倩也有。一个偶然的相遇,刘倩认识了中国第一批研究热敏材料的知名专家陶明德教授。这位从事敏感材料和器件研究开发40余年的老教授,用其毕生所学,将研究推向一个世界级高度。但是,这个高度一直都停留在他的实验室里。没办法产业化,无法运用于日常的生产实践,就不可能发挥更大的价值。“中国的技术材料太薄弱了,我不想把我的研究带到棺材里去,我想让它传承下去,让它得到更广阔的开发和应运。只有基础性的技术材料强了,才能实现真正的国强。”7年创业,一路坎坷,甚至是失败,刘倩无数次想起陶明德的这句话,一直坚持,项目终于走出了从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化的“死亡之谷”。

  在大赛导师带徒环节,当谢莉听到这些创业者们分享的创业原动力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在这些选手的身上,她看到了一种使命感和价值感,这是企业生存下去的基因。“也许未来,他们就可以喊出一个口号:让中国汽车XXX。我国未来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许就可以由这些充满活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谢莉说。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jycygz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