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评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后,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近日赴塞尔维亚参加农业科技交流活动。她在电话中表示,得知获奖非常惊喜,“认真教学、对学生负责是教师的本分,从未想过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
在博士研究生王寒雪心中,廖老师在田间地头观察作物、给同学们讲解的时候最美。“廖老师就像行走的植物百科全书一样,走到一个地方,就给我们现场讲解知识点。”
廖红不喜欢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说教,更愿意与大家平等交流。她认为,学生内心深处都希望让自己变得更好,希望得到认可、实现人生价值,所以她会向新生详细介绍在这里能学到什么、能获得哪些机会。
廖红注意到,很多学生即使来自农村,也缺乏下地经验。她不直接评判,而是带学生去茶园、果园和稻田,让大家看到农民采用改良技术后实实在在的丰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变思想。
廖红发现,下地越久,学生自发行动越多。她出差时,学生还会主动去果园或试验田观察植株。
硕士研究生王伟泽说,廖老师从不摆架子,经常会花很多时间与农民交流,了解他们原先的种植模式,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新模式的技术优点。
“我发自内心尊重农民,很多农民都是我的老师。”廖红说,干了一辈子农活的农民,他们当中有些人的种植水平很高,她经常跟他们交流,学习好的种植经验,再结合自己掌握的理论技术,为大家提供改良方案。
廖红的硕士生导师黄志武和博士生导师严小龙对她影响很深。自本科阶段起,她便跟随黄志武老师深入田间地头和工厂,在实践中运用书本知识,助力农民增收。严小龙老师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阔的国际化学术视野,引导她站在学术前沿思考问题。廖红说,两位老师的理念深刻影响了自己的教学与育人方式。
在学生眼中,廖红老师以严谨著称,她对实验数据的真实性要求近乎严苛,这也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
王寒雪此前的数据处理能力较弱,经常会有一些计算错误。“廖老师会一条一条帮我把数据捋顺,进行核对。”
廖红说,现在很多人做学术容易急功近利,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会有理论假设,都希望实验结果与最初的假设吻合。“但是我经常跟他们讲,如果做出什么结果都跟你预测的一样,那还要你去做实验干什么?”她认为,实验结果和预测不一样,就要求科研工作者不断去追问“为什么”,这样才会有新发现。
廖红希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能客观、严谨,不要盲目追求短期内获得爆炸性的成果或影响。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成绩,实现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这样才经得起社会和时间的检验。
在科研学习上是“严师”,在给学生做职业规划时,廖红会表现出“慈母”的一面。
王寒雪是来自四川农村的姑娘,她坦言,最开始自己对读博并没有太多想法。在老家,很多人觉得不如早点嫁人更实在。但廖红告诉她,应该尊重内心真正的意愿,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在那里发光发热。
“在这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我经常和廖老师聊天,她会为我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可靠的意见建议。”王寒雪说,“科研与性别无关,我也想成为像廖老师那样的科学家,求真务实,在科研中保持严谨态度,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服务社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宏炜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03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