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青岛大学:打造“十百千万”实践育人新范式

发稿时间:2025-10-03 10:5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通讯员 刘雅婷 郑田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老师,我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天安门……现在我能把它画出来了,以后一定要去北京看看!”在新疆疏勒县张骞社区参加活动的小学生古丽凝视着自己刚完成的天安门画作,对来自青岛大学的支教志愿者说。

  2025年暑期,青岛大学各级团组织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统筹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十百千万”实践育人体系为载体,十余个方向精准锚定基层痛点与国家战略需求,百支重点团队凝聚学科优势与示范引领力量,千个项目扎根一线解决真问题,万名师生躬身实践践行时代使命,构建了“高校育人与国家需求同频、青年成长与基层发展共振”的实践路径。

  青岛大学青年志愿者联合会民族团结实践团成员在疏勒县疏勒镇张骞社区服务点的合影。青岛大学供图

  该校注重以沉浸式实践传承红色精神血脉。校武装部“延安铸魂 太行亮剑”实践团赴延安与山西阳泉,走访革命旧址并专访百余名老党员、老兵,记录42份红色样本;商学院“红旅融合”实践团探索红色研学路径,用短视频、文创让红色历史“活”起来。

  “在旧址听老党员说‘好日子是无数人用命换来的’,那一刻才懂‘小我融入大我’不是口号。”来自商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的志愿者陈馨茹深有感触。

  乡村振兴需要精准发力,高校的学科优势正是实现“精准赋能”的关键支撑。以学科优势对接乡村“产业、文化、民生”等多维度需求,既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也让青年在“解决真问题”中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青岛医学院“且行且珍‘膝’,‘医’路同行”实践团聚焦乡村老人“膝关节疾病高发却就医远、问诊难”的痛点,发挥专业优势,走访50余个乡村社区,开展11场健康义诊,为300余名老人提供免费检查与康复指导,现场分发“日常护理手册”。

  纺织服装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等多支学院队伍响应地方号召扎根青岛莱西、张家楼等地,或助力非遗活化、赋能本土企业,或开设助学课堂、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等。

  民族团结的根基,在于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相通。德雷克学院“丝路青德 鲁喀筑梦支教团”在疏勒县开展14天支教,开设46场覆盖文化、科学、艺术的课程,服务600人次,与当地社区建立长期联系机制,让暑期支教变成持续陪伴。

  艺术学院“美润昆仑”实践团的十年赴疆之路,更是民族团结实践的生动缩影。十年来,团队为24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开设艺术与普通话课程,捐赠大量书籍文具,绘制红色主题墙绘。

  非遗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让古老技艺适应现代生活”,青年的创新思维与专业能力,正是激活文脉的“新动能”。

  纺织服装学院实践团融入“STEAM”教育理念开设扎染非遗课程,吸引500余名青少年参与,创作百余件扎染作品;经济学院铁道星火实践团围绕“红色文化+地方特色”主题,完成近900份调研问卷,创新设计城市IP“墨小翟”,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并规划特色文旅路线,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责任编辑:田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