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做“钢铁驼队”的青年“破壁者”

发稿时间:2025-07-05 08:5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河南中豫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青年员工讲述中欧班列的故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华锡/摄

  如果想把中欧班列从河南到欧洲这趟“西行之路”变成“万里通途”,首先要拿到沿途各国关口通道的“通关文牒”,这一路的艰辛,可以用“九九八十一难”来形容。

  河南中豫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的青年人,做了一回“破壁者”。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委网信办等8部门联合主办的2025“青春华章·豫你同行”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南郑州启动。启动仪式上,河南中豫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5名青年骨干以“青春筑梦 港通世界”为主题,讲述了中欧班列(郑州)拓通道、强枢纽、促贸易、聚产业的故事。

  “你让我想起了成吉思汗的驿卒”

  2013年7月18日,河南首趟中欧班列从郑州鸣笛启程,这一天,也成了李明生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

  班列发展初期主要依赖阿拉山口口岸出境,随着业务快速发展,构建多元化口岸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内蒙古二连浩特因其地理优势成为首选——距离郑州近,一旦启用就能节省两天运输时间。于是,李明生主动请缨带队出征。

  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里,他奔波于蒙古国海关、铁路局和货运场站之间,蒙古语不通就用翻译软件克服,政策不明就守在相关部门门口等待解答。

  “记得那天,靴子里的雪水早已结冰,脚趾冻得失去知觉,站在蒙古国扎门乌德街头,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李明生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当蒙古国海关负责人看着他的黑眼圈说“年轻人,你让我想起了成吉思汗的驿卒”时,他知道,这意味着成功的第一步。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当首趟经二连浩特口岸出境的班列即将进入蒙古国境内的关键时刻,对方却突然告知:单证不符合通关要求,不予放行!这让包括李明生在内的所有人的心瞬间悬了起来。

  “我马上去机场!”简短汇报后,他抓起文件袋和行李直奔机场。在途中,手机屏幕亮起又暗下,李明生与同事修改每一处细节。深夜抵达海关大楼时,他坐在冰冷的台阶上借着手机微光核对数据。天刚破晓,他和同事终于完成了所需文件的修改。班列最终顺利通行。

  李明生说,二连浩特口岸的顺利打通,是郑州国际陆港实现多口岸布局的重要里程碑,它极大地扩展了郑州的“国际朋友圈”,为这条千年商道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如今,郑州国际陆港已织就一张连接25国、覆盖八大口岸的全球物流网络。

  “我做到了!”

  在这趟“西行之路”上,拿到“通关文牒”只是第一步,如何在广袤的亚欧市场获得客户信任,建立起庞大的“国际朋友圈”,最终“驿路同行”,实现多赢,是对市场开拓能力的考验。重担让中欧班列(郑州)欧洲业务部员工赵怡斐感到压力山大。

  刚开始,国外市场开拓异常艰难,她每天带着班列宣传册在偏僻的物流区拜访客户,收获的却是不信任的眼神、冰冷的拒绝。

  “信任鸿沟让‘零订单’的压力如影随形。”在无数次碰壁之后,意大利客户Mario的邮件回复为赵怡斐带来一丝希望。她告诉自己:这次,一定不能轻易放弃!

  面对客户对时效、成本等细节的重重疑虑,赵怡斐化身“翻译官”和沟通枢纽,无数个深夜,她守着电脑和电话,确保第一时间能够解答对方的困惑。经过努力,最终,Mario答应可以试单,这让她欣喜不已!“订单虽小,对我们来说却重若千钧。这是业务的突破,更是信任的萌芽。”

  班列发出后,赵怡斐和同事倾注全力保障“首航”,全程跟踪、及时反馈、迅速排障。当货物安全准时抵达意大利,电话里传来Mario惊喜声音的那一刻,她眼含泪水对自己说:“我做到了!”

  “之后,Mario不仅订单不断,更主动化身‘代言人’,向同行推荐中欧班列服务,甚至成为我们在米兰的仓库和运输代理!”赵怡斐说,客户从疑虑的尝试者,变成了这支“钢铁驼队”坚定的同行者!“而这样的‘同行者’,也越来越多!”

  如今,从郑州出发的中欧班列已开行1.5万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13.6%,服务全球客户突破8000家,业务遍布40多个国家的140多个城市!

  “人肉标准库”

  铁轨延绵,班列飞驰,但钢铁丝路的“澎湃心跳”,源于“运贸产”一体化的合奏交响!如何将“运力”化为“贸机”,再助推“产业”,织就一张共赢多赢的欧亚网络?

  10年前,张爽还是个连国际贸易术语都分不清的职场小白。但今天,作为商品采购部工作人员的她,却敢自豪地亮出公司“运贸一体化”项目的成绩单——仅过去3年,累计进口白俄罗斯乳清粉1.25万吨、牛肉2000吨、鸡爪1000吨、德国啤酒500柜……在街头巷尾的大排档、琳琅满目的大卖场,都有它们的影子。

  “但比业绩更珍贵的,是我在这条钢铁丝路上的不断成长。”张爽说,她第一次联系德国供应商时,因为算错时差,导致凌晨3点把同事吵醒。后来她的手机锁屏干脆变成了3国时钟——北京、汉堡和明斯克。

  为了拿下优质供应商合同,她曾在零下20摄氏度白雪皑皑的白俄罗斯乡下“扫楼”,也曾拉着装满22公斤样品的行李箱在柏林凹凸不平的石子路上飞奔。

  当白俄牛奶因标准差异被海关退回时,张爽很快“啃下”三大本中外标准,带着放大镜对比检测报告:“屠宰环节:GB 12694-2016!”“冷链运输:ISO 23412!”

  “同事们笑称我是‘人肉标准库’。”张爽说,正是这份较真,让她所在的公司成为全国进口欧洲液态奶最大的中欧班列平台!

  近年来,张爽和同事们积极构建“运贸产”一体化生态圈,通过中欧班列,信阳绿茶、南阳香菇、中牟大蒜等“河南味道”香飘丝路。同时,宇通客车、郑煤机装备等河南知名品牌也搭乘班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十几年来,这群青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郑州国际陆港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砥砺奋进,河南中欧班列从蹒跚起步到领跑,不断刷新着中原大地链接世界的特别加速度,并成为支撑河南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强大引擎。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华锡 王文坛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5日 04版

责任编辑:田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