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以志愿之名,破基层治理难题

发稿时间:2025-05-14 09:2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勉励青年志愿者“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这一殷切嘱托既是对边疆支教志愿者的肯定,更是对新时代青年投身志愿服务事业的号召。作为一名扎根基层8年的青年社工,我深切体会到:新时代志愿服务不仅是情怀的传递,更应是破解治理难题的密钥;青年不仅要当志愿服务的践行者,更要做基层治理的“破壁者”、社会创新的“探路者”。

  厚植“泥土气”:让志愿服务的根系深扎基层

  志愿服务需要“向下扎根”的智慧。2021年年初启动的“20㎡行动”,正是从土地里生长出的治理实践。面对70岁张爷爷守着三亩撂荒地的愁容,我们组织城市青年志愿者以家庭为单位每组认领20㎡的农村闲置土地进行种植,将土地租金支付给留守老人。同时常态化开展探访慰问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了“土地认领—义卖筹款—公益反哺”的闭环机制,不仅让300余块“巴掌田”重焕生机,更在城乡间架起温情的桥梁。

  这个从泥土里长出来的项目,5年间历经3次蝶变:2022年引入社区公益基金构建长效机制,让零散善举升华为可持续生态;2024年联动湖北三峡大学编制《爱心菜园种植指南》,将田间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治理方案;而今已拓展为“环境整治+乡风文明+代际共融”的立体模式,逐步形成以驿马冲村为基础的“志愿服务生态圈”。

  只有将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社区街巷,才能真正实现“人民需要处即青年奋斗处”。

  锤炼“专业度”:以治理思维激活服务效能

  志愿服务需要专业赋能。在陆城锦江社区的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志愿服务的专业化不是门槛,而是破解治理痛点的“手术刀”。通过构建“社工+志愿”服务体系,“与邻说”儿童议事会让童声成为治理强音——小议事员们以“一米视角”提出的彩虹斑马线、便民菜场升级等20项民生提案,在“调研—提案—落实—监督”四步工作法中落地生根。

  专业化实践更需系统思维。2023年11月,我们在锦江社区成立社区公益基金,筹集资金3万余元,通过“社区合伙人微公益大赛”孵化7支志愿服务队伍,创新“服务积分—资源兑换”机制,让1.2万居民见证“爱心可量化、善意能循环”的治理魔法。

  3年来,150名“小小议事员”带动400个家庭,推动“小区事家庭议”到“社区事大家议”的升级转型。专业化的真谛,在于将零散善意转化为系统解决方案,让志愿力量从“单点突破”走向“全域开花”。

  构建“共同体”:让多元共治激荡治理春潮

  志愿服务需构建“社区共同体”。在边疆支教青年以团队协作守护教育灯塔时,我们在长江之滨探索着共同体的另一种可能。“20㎡行动”中,城市家庭与农村老人结成“公益伙伴”,社工、村委、企业、志愿者形成“城乡互助链”,通过认领菜园、种植义卖,既盘活闲置土地助农增收,又将蔬菜送往社区食堂,义卖资金用于困境儿童居家改造。

  在锦江社区,我们打破治理“孤岛效应”:律师化身“调解员”化解邻里纠纷,保安兼任“巡逻员”守护社区平安,交警部门采纳儿童提出的交通安全方案,专业力量与志愿精神深度耦合。

  “家庭志愿服务日”项目累计带动1200组家庭、三代同堂参与社区服务,孩子们在公益市集义卖,父母参与环境整治,祖辈传授农耕技艺,让志愿精神在代际传承中生生不息。这种“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共同体自觉,正将点点微光汇聚成照亮基层的星河。

  志愿服务不仅是青春的选择,更是时代的命题。未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每一份善意都能在基层土壤扎根,每一次创新都能在治理前沿破茧,在破解群众“急难愁盼”中锤炼本领,在推进治理现代化中实现价值。

  (作者系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湖北省宜都市宜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

  刘晓杰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4日 07版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