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龙(右一)带领班组技术人员对斜船架承重梁轮组进行水平线调试。潘万齐/摄
清晨的车间里,操作机床打磨工件,刀头飞速旋转,在铝合金件上划出细碎的金属屑。陈汉龙是中铁科工集团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重型装备厂机加车间班长、高级技师。日前,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从北京载誉而归后,陈汉龙迅速回归工作状态,变回工友们熟悉的、充满“钻劲”的陈师傅。“车工要加工好工件,必须用手摸感知粗糙度,眼睛紧盯刀纹,一丝一毫的尺寸公差都影响极大。”谈起加工制造工艺,陈汉龙滔滔不绝,对于关键技术的极致把控、精益求精,造就了他像刀头一样的“钻劲”。
2010年,刚毕业的陈汉龙带着对机械的好奇和对技术的渴望,进入中铁科工江夏基地机加车间,成为一名车工。在车间一线热火朝天的工作中,陈汉龙对产品质量有了更深的认识。他重视每一个加工细节,力求做到零缺陷,“一点小小的优化,就能让零件质量更好,成本更低。”
在日复一日的钻研与打磨中,陈汉龙将经验沉淀为方法,把创新融入工作流程,创造出了“陈汉龙加工法”,其中包含“超大型回转体立车加工操作法”等10项先进操作法和30余种工装夹具。他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成功攻克了多项“卡脖子”难题。
三峡电厂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中,推力头和镜板作为重要的承载设备,易磨损、难修复。
陈汉龙定制化设计出一套推力头平吊专用的吊具和镜板吊具,零失误完成35台套设备的修复工作,这一超精加工对质量要求极其严格:平面度0.02毫米、平行度0.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3,而镜面粗糙度要求Ra0.2微米。
要达到这种光洁度需布轮磨、磨、研磨等加工工艺,且加工必须一次通过,“陈汉龙加工法”保障了全球最大水电机组连续8年稳定运行。
一路走来,从装配工成长为掌握车、铣、钻、镗等全工种技术的全能型工匠,陈汉龙以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严谨的工匠精神,成为行业内的技术标杆。
2018年8月,他牵头成立“陈汉龙创新工作室”,把钻研多年的技术工法经验分享出来,将车间里有想法、有技术、有冲劲的年轻人拧成一股绳,打造出一支创新智造“工人铁军”。
成立7年来,工作室坚持创新驱动,完成技术革新68项,获国家专利15项,多项成果填补行业空白。
工作室参与制造的高铁线路混凝土雕刻机,集成北斗导航与专用道尺,实现轨枕刻字毫米级精度,效率提升5倍,获国际先进技术认定,彰显中国智造的国际影响力。依托该项目,“陈汉龙创新工作室”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荣誉。
此外,在世界首创掘爆机“心脏”制造中,工作室突破“头发丝级”公差要求,完成650毫米深油脂孔加工,零失误交付核心部件,奠定我国隧道工程装备的领先地位;在绿色制造领域,工作室提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方案,使盾构机再制造节能60%、耗材节省70%,为“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卿柔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佳佳 记者 宁迪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3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