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着啾啾的鸟鸣,5月9日10时,一堂特殊的现场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同心广场300年树龄的大叶榕下开讲。
“同学们,你们刚才梳理了课文的内容,课前参观了黄文秀先进事迹展览馆,你们对文秀姐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百色市右江区第六初级中学教师陆莹话音刚落,学生齐刷刷举起了手。
听完学生的发言,陆莹总结道,课前师生参观展览时,大家就感觉黄文秀是一位令人尊重、让人仰望的楷模。大家读完课本后,更多地发现她就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位可爱、可敬、可亲的大姐姐。
反映黄文秀事迹的文章《青春之光》于2024年9月正式编入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并从2025年春季学期起启用。此次现场课是《青春之光》正式编入语文教材后的首次实践性教学探索。
5月9日,《青春之光》现场课和座谈会在百色市举办,该活动由教育部教材局、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华社广西分社、中国青年报社及百色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众多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共学黄文秀事迹,共论教材使用创新。
一次教材编写模式的创新
黄文秀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2016年她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百色工作。2018年3月,黄文秀积极响应号召,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埋头苦干,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2019年6月17日凌晨,她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
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青春之光》是一篇以“时代楷模”黄文秀的生平事迹为题材的文章,由作家祝红蕾赴百色市采风后创作完成。在5月9日举办的《青春之光》座谈会上,教育部教材局有关负责人讲述了这篇课文诞生背后的故事。
为讲好新时代脱贫攻坚故事,激励广大学生向黄文秀学习,教育部先后于2021年和2023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及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介绍了黄文秀的先进事迹。
2022年适逢义务教育统编教材修订工作启动,经过认真研究,教育部教材局决定专门组织力量采写一篇黄文秀事迹的课文,收入语文教材中。
“《青春之光》是有组织地专门为教材而作的一篇文章,这是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修订中推进的一项重要创新探索。”教材局有关负责人说,这篇课文的创作要力求写出真情实感,“真情”就是要呈现黄文秀的真实事迹和真挚情怀,让学生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实感”就是要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叩问自己的内心,感悟向黄文秀学习什么、自己该怎么做,把黄文秀同志的精神传递下去。
据介绍,为创作好这篇课文,教材局专门组织作家实地采风,到黄文秀生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地方,现场走访干部群众、教师同学和亲朋好友,收集了大量一手材料,增进作者的直接感受和情感。成稿后,经过专家评议,最后选出一篇最适合教材的稿件,就是作家祝红蕾创作的这篇《青春之光》。
文章选定后,教材编委会、编写组与作者一起按照语文课文的标准和要求反复打磨、精细加工,还回到百色当地读给黄文秀的同事、同学和老乡听,看看是不是写出了真实的黄文秀。教材投入使用前,在10个省份开展了试教试用,根据课堂评价反馈进一步修改完善。
为学生呈现一个可知可感的黄文秀
《青春之光》座谈会上,右江区第五初级中学七年级学生钟旭尧分享了他所在班级学习《青春之光》这篇课文时的情形。
课堂上,教师问:“为什么文秀书记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偏要回到大山?”钟旭尧后排一名向来沉默寡言的同学举起手答道:“因为这里是她的家,家里人需要她。”那一刻,钟旭尧忽然感觉课本上的文字活了:“黄文秀不是高高在上的榜样,而是像我们身边的大姐姐。她不再是人们口中遥不可及的‘英雄’,而是一位实实在在为家乡脱贫攻坚贡献力量的大山女儿!”
“经常有人问我,想让大家认识一个怎样的黄文秀?我不想说教和定义,不想塑造一个概念性的典型人物,而是想最大限度地呈现一个真实的黄文秀,呈现她短暂却不平凡的奋斗人生。”谈及创作初衷,祝红蕾这样回答。
从接到采访通知时的惴惴不安,担心自己能否写出大家心目中的黄文秀,到抵达百色后,处处感受到黄文秀和百坭村老百姓那种水乳交融的关系及这位大山女儿的成长轨迹,祝红蕾心中的黄文秀形象开始变得清晰,“她身上有许多光辉夺目的品质,但她又和我们身边的普通女孩一样,爱穿裙子和高跟鞋,喜欢美食,爱发朋友圈。爱好广泛,多才多艺,这些特质让我们觉得她亲切实在、丰富生动,像极了我们身边熟悉的朋友”。
“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在磨砺中不断成长的生命。”祝红蕾说,在取舍素材和塑造人物形象时,她始终把握这样一个基调:相比黄文秀的优秀,黄文秀何以优秀,何以成为百姓心中的“平民英雄”,更为重要。
在落笔时,祝红蕾勇敢地去触碰黄文秀的焦虑、自我质疑,浓墨重彩地描绘这个出身贫苦农家的普通女孩,如何面对困难,完成小我到大我的突破和蜕变。“我希望读者能看到一个平凡女孩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第一书记,看到她成长和蜕变的过程,看到从平凡到不平凡的希望和可能。”祝红蕾说。
在祝红蕾看来,这样的呈现会给读者、给孩子们更多的理解和解读空间。“成长是每个少年的必经之路,如何完成内心的‘长征’,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精神课题。真实地呈现黄文秀的成长和蜕变之路,远比单向度的定义更为丰富,更符合当下的阅读习惯。看法总会过时,而真实永远充满力量。”
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理想与担当的种子
2024年6月26日,在纪念黄文秀同志逝世5周年之际,《青春之光》的定稿全文首发于《中国青年报》,为课文推出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中国青年报社有关负责人表示,自《中国青年报》1951年创刊以来,一篇篇文字、一张张照片记录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青春榜样的故事。《青春之光》在《中国青年报》首发,并编入义务教育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这不仅是《中国青年报》的荣幸,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材作为知识与思想传递的重要载体,其影响力深远而持久。讲好教材故事,就是要让教材真正成为引领青少年前行的力量。将黄文秀的榜样故事纳入其中,就是要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颗理想与担当的种子。”该负责人说。
百色市田阳区民族中学教师黄英云在讲解《青春之光》时,把黄文秀驻村时拍的工作照做成课件。当投影映出她沾满泥巴的运动鞋时,教室突然安静了。有学生举手问:“老师,这双鞋走过的山路,是不是和课本里写的那条‘星辰作灯,露水为伴’的路一样长?”
课后,学生们自发在周记本里绘制“文秀姐姐足迹图”,用彩色铅笔把课文段落和家乡道路串联成网,还把自己的读后感写成《致青春榜样的一封信》。“《青春之光》选入教材后,孩子们用文字与榜样对话,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让我感受到青春的力量和传承。”黄英云说。
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教授表示,2022年启动的教材修订工作,进一步凸显语文教材对于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作用。
王立军认为,黄文秀的事迹就发生在如今这个时代,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对学生来说更为亲近、真实,因而也更能打动他们。
“作为教材的编辑出版者,虽然此前我们以各种方式反复接触过这篇文章,但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还是被《青春之光》以写实的笔法展现的黄文秀先进事迹和时代精神深深地感动。”座谈会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表示,这篇课文将学习弘扬黄文秀崇高精神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为学生呈现一个可知可感的鲜活例子,能较好地引发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谈及下一步工作的设想时,黄强表示,将以《青春之光》的成功尝试为基础,创新教材编写模式,及时把新时代伟大实践、成功经验和理论成果体现在中小学教材中。以教材编写模式的创新,更好地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打好人生底色、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3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