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公斤重的工作背包,1900公里行程,跨越11个国家重难点工程,1.2万个焊头“零误差”……这些令人惊叹的数字背后,是“钢轨神探”、中铁十七局集团雄忻高铁项目试验员关改玉的专业与坚守。4月30日,关改玉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每个焊头都连接着万千乘客的安全,一丝一毫也大意不得。”长期从事铁轨探伤作业的关改玉练就了从细微波形变化中捕捉发丝般伤损的“真功夫”。
关改玉介绍,“‘探伤’就是给铁轨做‘B超’”,通过探测仪器检测铁轨有没有内伤、焊缝有没有气泡或夹杂、铁轨接头是否焊接牢靠。
2009年,原本攻读计算机专业的关改玉成为中铁十七局的一名普通文员。她在参观荣誉史馆时了解到,铁道兵先辈们在战争中为修建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这些事迹深深激励了她。
当关改玉得知公司急需探伤工,便主动请缨,参加了国家级探伤工的培训。经过刻苦学习,她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完成培训,成为中铁十七局集团首批获得国家资格认证的探伤工之一,也是近两万名职工中唯一的女探伤工。
关改玉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海南东环铁路。由于是新手不熟练,为确保检测准确,她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蹲在道砟、枕木上核对两三遍数据,常常一蹲就是半个小时。她每天都要来回走十几公里,一天下来双腿酸软,肩头也磨出了血泡。
“技术熟练后,查一个焊点,几分钟就搞定了。”关改玉说,作为女性,工作时最不便的是上厕所。“守住两根轨,迈开一双腿,不敢多喝水,基本不张嘴。”她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
探伤是钢轨焊接的最后一道工序,焊轨队在前面热火朝天地干活儿,探伤工则在一公里以外的地方作业。关改玉形容自己“就像一只被落在后面的离群孤雁”。
在海南东环铁路作业时,路基两侧植被茂盛,经常有野狗出没。实在害怕了,关改玉就大声地唱歌,“流行的、古典的,啥歌都唱。唱着唱着,野狗就被吓跑了”。
海南东环高铁建设完成后,关改玉被选派参建京沪高铁。北方冬季的寒风凛冽给探伤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京沪高铁建设中,为了准确感知探伤仪探头反馈的微弱信号,关改玉在野外严寒环境中摘掉手套,赤手涂抹机油,检测钢轨焊接处可能存在的隐蔽缺陷,手指甚至被钢轨粘掉了皮。
关改玉认为,“技术的钻研和进步更胜于时间和人力的堆砌。”她钻研探伤技术,总结出“心里稳、移动慢、坚持看”九字工作法、“看关键、看重点、看本质”九字要领和“一看波形显示、二看探头位置、三看轨道状态”三看技巧,成功改进了高铁钢轨探伤工法,极大提高了检测准确度。
在艰辛和付出中,关改玉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能走遍祖国的铁路,尽情欣赏沿途那些不同寻常的风景,是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铁建造标准不断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关改玉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不能紧跟行业发展与时代变迁的步伐,局限于传统钢轨探伤技术的自己终将被时代抛在后面,终会被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所取代。
于是,关改玉果断要求调整岗位,来到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轨枕智能检测领域,担任雄忻高铁山西段5标项目中心试验室实验员。
忻府轨枕厂肩负着雄忻高铁山西段所有轨枕的生产重任。关改玉到岗时,轨枕厂正面临生产效率低下、质量检测困难、安全风险高等难题。“传统的轨枕检测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高铁建设的需求。我们必须勇于创新,借助科技的力量提升效率,确保安全与质量万无一失。”关改玉说。
为攻克这些难题,2020年,以关改玉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她带领一群充满热情的青年骨干组成团队,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反复试验,不断提出、修改、推翻、再提出设计方案。
一天深夜,团队成员仍在热烈讨论。“关姐,第四套方案还是卡在数据对接上……”关改玉迅速抓起安全帽,快步走向生产线,手指轻轻划过轨枕模具的纹路,突然灵光一现:“我们可以在双块式轨枕智能检测装置的4个角都嵌入微型摄像机,通过远程Web监控传输网络,实现对检测流程的全面监管,从而提升轨枕裂纹自动检测的效率和精确度。”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研究与改进,当智能检测系统终于输出第一组完美数据时,与之匹配的智慧管控体系也同步启动。这套系统不仅能够自动识别0.1毫米级别的细微裂纹,还将生产现场的粉尘浓度、设备运行状态等安全指标纳入实时监控。
关改玉团队开发的双块式轨枕智能检测系统,以及“1+11”智能管控体系,实现了生产线的自动化检测,以及高铁轨枕制造的集约化、数字化和一体化,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检测精度。她自己也悄然完成了从“工匠”到“智匠”的蜕变。
每当有人问起关改玉转型的勇气源自何处,她总是坚定地回答:“要让人生充满意义,就必须将个人成长主动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
关改玉告诫年轻人,人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必然会遭遇诸多挫折与挑战,面对困境时应勇敢地迎难而上,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信念,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奋斗,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围围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08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