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山东省临沂市八湖镇的刘大姐还在为挖藕设备易挖断、速度慢发愁。如今,在她的藕田里,莲藕的采收量已提升近3倍,藕节完整率从65%升至98%。刘大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一切都得益于‘群辉1号’莲藕智能采收装备的应用。”
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师生研发的“群辉1号”全液压智能莲藕采收装置能在藕田里行走自如,让莲藕采收出率高、损伤率低。“当大学生带着实验室成果走进街巷、农田、车间,基层治理的故事便有了青春版的‘新脚本’。”设备研发者之一蒋圣群说。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探索将基层治理作为实践育人课堂的迭代升级版主题,打造青年成长的新场域,聚焦一线急难愁盼问题,通过“专业所长”对接“基层所需”、校地双向赋能、项目化推进等方式,组织青年学子走出学校,走进社区、乡村、企业等地,为社会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专业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和该校机电工程学院师生一样,青岛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同样有一群热衷于进乡村为民办实事的青年。
作为学院博士服务站的一员,杜承泽对济南市刘家峪村这片土地再熟悉不过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刘家峪村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乡村建设”的路径,但由于当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专业数字人才紧缺等问题,该村的数字化项目落地效果不佳。从2023年开始,杜承泽和10多名博士生一道,深入乡村一线,就智慧乡村、数字赋能等课题开展调研,在基层实践中锻炼,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年来,博士站成员深入花东村、森诺科技有限公司等20多个示范村和科创基地调研乡村智能监控模式,将所见所闻凝练成132份报告,为乡村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青年方案。
博士站成员发挥专业所学,打造出乡村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为刘家峪村填补了这一项技术空白。“该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控、数据存储和远程调取,有效解放了传统人工巡逻的精力,将资源更多地投入乡村治理和发展中。手机端上的小程序还能促进村内事务的透明化,增强村民对公共事务的了解与监督,极大提升了村庄安全水平。”刘家峪村村支部书记刘孝君向记者展示各个模块功能。
智能监控系统让刘家峪村村民切实感受到了科技带给生活的巨大改变,而由该校文法学院师生打造的“菜单式+点单式”法律咨询模式也同样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法治活水”。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社区为平台,以法院、司法局、检察院为依托,以法学专业学生为主体的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格局。
今年是这群师生担任“社区法律顾问”的第26个年头,26年里团队已形成体系完善、重点突出、全方位、多领域的普法服务体系。1100余人走进社区为居民处理纠纷、消费维权等线上线下服务200余场,辐射人数超万人。“学生们以专业的法律知识,为社区民众带来了深入浅出的普法教育,也让我们的工作找到了志愿队伍,共同为构建法治社区贡献青春力量。”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司法局局长仇吉娜说。
这种“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基层治理模式已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该校以需求调研精准切入,构建“需求牵引、专业赋能、校地合作、长效协同”四维治理机制,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社区治理现代化需求精准对接,每年动员7000余名学子参与基层治理相关工作。截至目前,该模式已覆盖106个社区8.6万名居民,累计处理诈骗维权、环境整治等事件近100起。
校地协同构建治理共同体
“我们的技术已在胜利油田的多个采油厂应用近500井次,累计增油20余万吨。”刘逸飞曾是该校博士团成员中的一员,多年来他与课题组师生不断联合攻关,共同为油田控水增油研制出了“特效药”。从2016年开始,该校博士团成员多次前往胜利油田考察调研,与油田专家交流企业发展困惑,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和需求,深入助力企业生产和技术改造。
这是该校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完善治理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该校已累计与长江路街道、辛安街道等10余个乡级行政区下属的142个社区,以及华东石油局、华为等30余家企业形成共建关系,聚焦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缺人手、大学生社会实践缺场景等问题,不断深化“校-政-企-社”四方协同机制,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事务共商,构建条块协同、左右联动、共建共享的管理服务新模式,充分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
湛山街道是去年该校新增的一个共建单位。该校学生每月都会通过雷达图等数据可视化技术为湛山街道的开放式老旧楼栋进行“体检”,分析社区内垃圾分类点、灭火器、排污管道堵塞等问题,帮助社区解决下水井污水外溢、垃圾分类难等治理难题。学生还对楼栋存在的轻重缓急问题实现直观呈现,形成问题链和决策树,助力提升社区运行质量和水准。
“街道资源与高校资源充分融合,有利于推动‘一元治理’变‘多元共促’,把短期治理变常态治理。”湛山街道党建办公室副主任、湛山社区党委书记王斌表示,校地协同机制为学生增添了新活力,给社区改变了新面貌。
在参与基层治理中淬炼时代新人
2023年夏天,在内蒙古的一家乡镇企业车间里,一台由该校团队研发的全新小型气化炉启用,将1吨生活垃圾成功转化为2000标方的清洁燃气,这些燃气可满足当地普通家庭近一年的生活使用。当时上大三的李易键是团队的核心成员。他针对传统农村垃圾处理装置体积大、成本高等难题,在两年时间里与团队成员展开技术攻坚。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应用于内蒙古的第一台气化炉成功运行。
如今,该设备已在内蒙古五原县、山东肥城等全国多地投入生产,在镇村环境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李易键也凭该项目夺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荣获该校科技之星。一路走来,李易键在参与基层治理的道路上完成了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
从受益者到参与者再到引领者,如今该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参与社会基层治理。他们在投身城乡社区一线的过程中不断增长才干,在基层中经受考验、反哺基层、完善自身、淬炼成长。
“社区发生纠纷是常事,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化解邻里之间的小纠纷,和群众拉家常特别重要,这些能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回想起研究生期间在社区参与岗位挂职锻炼的时光,该校毕业生姜名圻对记者表示,正是这段经历给他带来了成长与机遇。去年毕业的他告别繁华的都市,考取选调生到临沂市郯城县担任十里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大学时期的经历给了他很多经验,他多次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促膝长谈,了解产业现状,思索发展之路。最终,他决定采用“文化赋能、产业融合”的乡村发展模式。
如今,在姜名圻的不懈努力下,十里村乡村振兴成效显著。“老物展馆+”“电商直播+”“非遗手工+”……十里村通过直播电商新型销售模式展示和推广当地特色农产品与文化,助力农产品上行,不断盘活村庄闲置资源,为村集体收入拓宽有效途径。
“青年是基层治理的生力军、主力军,更是‘创力军’,我们将不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动员和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走进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在服务社会中锤炼本领,奋力书写青春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挺膺担当的石大篇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副书记马国顺表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姜士绅 王建侨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08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