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弘扬苏区青年好作风

发稿时间:2025-05-07 09:4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青年是党的重要生力军。中央苏区时期,在党的领导下,苏区青年以青春热血投入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淬炼出忠诚于党、求知奋进、勇争一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苏区青年好作风对破解当代青年中存在的“思想空虚”“本领恐慌”“内卷躺平”“享乐主义”等提供了历史镜鉴。

  信仰如山、信念如铁的思想作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革命胜利的基石。中央苏区时期,共青团组织以“党和红军第一个助手和后备军”的政治自觉,凝聚成数十万工农青年“信仰共同体”,以牺牲奉献体现了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忠诚。1933年8月,共青团组织1万多名青年组成少共国际师,直接进入革命熔炉,他们平均年龄不到18岁,党团员占70%。在短暂的553天里,少共国际师经历第五次反“围剿”、湘江之战等,以75%的战损率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政治自觉。在3000多公里的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上,一大批青年交通员“信仰高于生命”,创造了摧不垮、打不掉的隐蔽战线。孙世阶因叛徒告密被捕,遭受严刑拷打未透露半点秘密,在就义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黄秋富在狱中受尽酷刑,高喊“天下红军杀不完”英勇就义。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许多苏区青年“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青年指挥员邝才诚在战斗中被俘,敌人残忍地用四枚铁钉将他钉在大樟树上,一刀一刀割去他身上的肉,连续割了三天后将他杀害。这种甘愿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是苏区青年一心为民、听党指挥、信念坚定的生动写照。

  求知若渴、知行合一的学习作风。学风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央苏区时期,90%以上的农民是文盲,大部分青年没有进过学校。在各级党、团组织的号召下,广大青年自觉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学习风暴。一是开展脱盲竞赛。青年们把识字作为打土豪分田地之外最重要的事,人人参与、个个争先。没有灯,就砍些松树烧火照明。没有桌子和纸,就在地上撒些沙子。《青年实话》《赤色儿童》《少共国际师通讯》等都是青年们喜欢的“课本”。其中,《青年实话》最高发行量达2.8万份。苏区青年刘大兴,短短一个多月从只能认识一二十个字到能认能解能写650多个字,实现了文化启蒙和政治启蒙的双提升。二是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列宁学校、青年俱乐部、干部学校、团员流动训练班等,青年干部们如饥似渴地吮吸马克思主义真理味道,特别是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教诲中,埋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种子。青年学员萧锋回顾在党校学习的收获时说:“毛主席倡导的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注意阶级分析,注意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是我一辈子学习的榜样”。三是在实践中学习斗争本领。胡耀邦、寻淮洲、顾作霖、萧华、陈丕显等一批优秀青年以军事斗争、土地改革、群众动员、经济生产等为实践课堂,形成了“学中干、干中学”认知闭环。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更增强了他们应对社会复杂问题的能力,坚定了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信仰。这种“为革命而学”的主动性,孕育出中国共产党“学习型政党”的初始基因。

  勇当先锋、勇争一流的工作作风。在毛泽东“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倡导下,苏区青年中迅速形成了当先锋、争一流的氛围,推动了苏维埃大发展和历史新进步。一是创造了“三月计划一月超过”的扩红奇迹。瑞金作为红色心脏,广大青年成为参军的主力,“三月计划一月超过”,受到红军总司令朱德嘉奖。同时,其他地方青年踊跃参军。少共国际师政委冯文彬在1933年《闽粤赣省红五月工作的初步总结》中就提到,“特别是在长汀红坊区的河浦乡,元坑乡,上杭旧县区的白玉乡,玉山乡,以及才溪区的曾坑乡,创造了整个支部加入红军去的光辉例子。长汀,宁化,新泉,继续不断的开辟了整排整连加入红军去的光荣模范。”这种典型示范、全面推广的动员模式,强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二是春耕生产青年突击队作用显著。为保障粮食供应,支援前线作战,团组织号召“每一团员在春耕运动中作群众的模范,使团在经济的战线上,生产的战线上,成为苏维埃最有力的助手”。红军党团员自觉组织春耕队加入生产大军,后方青年直属队、地方青年妇女、青年残疾军人、少先队员等积极行动,一锄一犁都为着革命胜利。三是工作竞赛中打“红色擂台”。围绕党和苏维埃的中心任务,各级团组织以开展工作竞赛为抓手,推动了各项工作大落实。1932年6月《江西福建两省团的三个月工作竞赛总结》通报,江西团获得工作竞赛总优胜。其中,扩红工作兴国团优胜、拥军工作福建团优胜、参战工作万泰团优胜、发展团的工作赣县团优胜。“比学赶超”的竞争生态,使苏区青年在土地革命、经济建设等领域创造出历史性成就。

  艰苦奋斗、尚简戒奢的生活作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基因密码。中央苏区时期,受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影响,广大军民生活异常艰难,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带动下,苏区青年把艰苦奋斗、尚简戒奢的精神发挥到极致。一是创造了独特的“节约文化”。开展节省运动,有的青年每人每天自觉节省三两米送给前方的战士,有的青年把三餐改为两餐,节省一餐口粮支援前线。此外,还掀起了节省工钱、节省菜钱、节省衣物、收集子弹等热潮,千方百计为红军筹集经费。二是树立了自力更生的青年示范。为解决苏区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物资匮乏等困难,团组织发动“共产青年团礼拜六”活动,团员青年休息日帮助红军家属耕种,为红军做后勤补给工作。例如,“中革军委兵工厂被服厂的青年工人,在经济动员号召之下,积极参加生产,超过原定计划百分之八十五,节省三分之二,除每天六小时工作外,自动要求做六小时义务劳动,甚至做到八小时的义务劳动。他们用极大的劳动热忱,为着战争而做工”。《共产青年团礼拜六》歌中唱到,“共产青年团,发起礼拜六帮助红军多做半天工,看那前方的炮火响连天,敌人挣扎想把狗命延,勇敢勇敢冲锋前进杀敌,阶级战士莫愁供给少,努力努力,拼着血汗精力,革命成功就在眼面前”,这首歌生动展现了苏区青年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三是营造了坚决反对贪污浪费的强大声势。1933年12月,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团组织迅速响应,一批贪污腐化、铺张浪费的反面典型被严肃处理。例如,一名党团员因偷公家电油六节、剪刀三把,被开除党籍团籍并坐禁闭,彰显了“纪律面前无小事”的治党治团原则。这些革命实践形成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早期监督体系,确保了革命队伍的肌体健康。

  (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党史教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段刘娇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07日 08版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