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太空救援”的行动细节,近期经中国青年报报道后进入公众视野。这次救援的对象是未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的“负伤”卫星,实施者是一群90后、00后科研人员。他们发送抢救指令、完成弯折太阳翼的三维建模、紧急开发姿态控制算法、为开发星上自主导航与时间同步程序写了两万行代码……在极限压力中,青年航天人把“匠心”镌刻在了太空征途。
在科技创新、技能实践、非遗传承、文化传播等各个领域,正涌现出一大批兼具韧性和创造力的青年人才。无论是使用先进的量子计算、AI大模型,还是深耕传统艺术、非遗保护,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年轻人丰富着“工匠精神”的内涵,拓展着科学、技术、文化与文明的边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鲜活注脚。他们是今天的“小匠”,更是明天的“大家”。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培养一批茁壮成长的“小匠大家”,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青年报紧跟党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通过建设青年思想引领传播平台,关注、参与和链接青春小店,推动构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新格局,鼓励青年争做“小匠大家”型新锐人才。
以培育“小匠大家”型人才为追求,打造聚焦青年思想引领的“大思政课”云平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匠”成长为“大家”,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坚定信仰和理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乡村振兴的召唤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征途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位上,增强志气骨气底气,迎难而上、挺身而出……通过塑造一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人物群像,引领更多年轻人争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以培育“小匠大家”型人才为追求,打造丰富青年文化业态的新阅读新消费成长型平台。在技术革命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浪潮中,文化传承的更高境界是“破界”。通过“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涌现了一批“六边形”人才。在中青报探访的青春小店中,有的用直播电商打破地域壁垒,有的用大数据描绘用户“画像”,有的用数字孪生技术重现“冷门绝学”。当匠人匠心与互联网思维碰撞,当传统文化与智能制造业交汇,当AI与青年文化传播深度融合的“人机协同、智慧生态”逐步构建,青春小店的未来图景便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以培育“小匠大家”型人才为追求,打造青年喜闻乐见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将传统的针法融入现代时装,以古法釉彩对话当代美学,用一盏清茗重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典籍中的智慧、乡土间的技艺,转化为可触摸、可使用、可共鸣的当代符号。文脉延续不再囿于书斋,而是扎根烟火人间、融入时代脉搏。通过引导青年当好文化繁荣发展和新大众文艺蓬勃兴起的创造者,让更多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振兴、民间文艺传承领域闪耀时代的“大家”脱颖而出。
尽精微之力,致广大之境。大江南北的青春小店串联起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与社会价值的链条,为“小匠大家”型人才的成长提供实践沃土。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95.3%的受访青年期待所在地加强扶持青春小店,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这种期待背后,是对既有商业逻辑的超越——让小店成为有温度的价值共同体。中国青年报聚合成长伙伴共建“青年书店”,目的就是为“青春小店”提供新文化业态样板,打造服务青年的驿站、了解青年的哨点、文化传承的阵地、创新赋能的载体、讲好中国故事的窗口。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北京前门大街的两岸·青年书店,两岸青年相聚一堂,共同欣赏传统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在安庆市“二陈读书处”的新青年书店,文创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在无锡古运河畔的青年书店,主题快闪概念吸引各地青年打卡,感受古往今来大运河带给城市的活力;在北京交通大学的思源·青年书店,一线学者与青年学子围坐在一起,在“科技下午茶”活动中碰撞思想的火花……大江南北的青年书店聚焦打造青年文化IP,丰富青年文化新业态,拓展文化消费新场景,助力青年创新创业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一平方米的家庭工坊到辐射全球的产业网络,到引领科技创新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青春小店用一店一铺的坚守,以赤诚之心追寻科学之光,以敬畏之心守护传统技艺,以热忱之心书写家国情怀,回答着技术何以破界、文化何以传承、品牌何以长青、产业何以革新的时代之问。千千万万的青春“小匠”,也在传统的土壤中培育新芽,在市场的风浪中校准方向,在技术的更迭中勇闯天涯,在与世界对话中成就“大家”。
本报评论员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3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