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让烈士的形象复活 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致敬

发稿时间:2025-04-14 09:1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民警们历经半年,借助画像和AI技术,将3名烈士照片修复出来,挂上了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警史馆英烈墙。受访者供图

  清明前夕,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的年轻民警们,见到了与他们隔着40多年的同样年轻的面容——3张用画笔和AI复原的证件照,被庄严地挂在了警史馆的墙上。

  半年前,警史馆翻修,民警们整理展柜时看到3位牺牲于20世纪的烈士李兴龙、段国书、曹文学,只有事迹介绍,没有照片。

  “那些卫国戍边牺牲的烈士,受限于当时社会背景与物质条件,没有留下清晰容颜的照片,便匆匆告别了人世,这是一个历史遗憾。”年轻的民警们讨论着,他们决定用画笔和AI来复原烈士的容颜,以表达他们的崇敬之心。

  李兴龙的家乡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1981年3月7日牺牲时年仅21岁。根据档案室的一份资料记载,“李兴龙生前是一名好战士,曾两次受连队嘉奖、一次表扬,被连队团支部树为青年标兵,评为新长征突击手。先后出席了西双版纳州召开的共青团先代会,受到表彰”。

  李兴龙入伍时没有证件照片。民警们在一份《情况报告》里看见这样一句话:“3月7日晚,排长谢志勇、战士李兴龙、李明生前往处置景洪县一起非法持枪案。” 几经周折,民警们找到了现在生活在大理、已经退休的李明生。李明生清晰地记得,1981年3月7日,当他们在边境村寨围捕持枪罪犯时遭遇伏击,李兴龙用身体挡住了射向战友的子弹,当场牺牲。

  “牺牲那年,是他服役的最后一年。”李明生不禁潸然泪下。

  “他右脸颊有颗痣”“他喜欢把军帽檐压得低低的”“他的眉毛很浓”。根据老兵们的回忆,画家吴青松将李兴龙的肖像勾勒了出来。结合画家的画像,民警们借助AI 技术着色、扩图,复原出了李兴龙的模样。“像,很像,就是他了!”看到照片的老兵们如获至宝。

  段国书牺牲在边境巡逻途中。1983年9月11日,连续多日的暴雨使他们途经的南极河水位上涨,新兵田玉德被卷入激流。时任班长的段国书迅速甩开步枪,跃入江水,推了一把田玉德。不料,一根急速漂来的枯木砸中他的后脑,23岁的段国书消失在了激流中。

  段国书的档案里只记录了他是云南曲靖人,没有家庭住址。民警通过“中华英烈网”的信息找到了段国书的长兄段得才。

  得知来意后,段得才百感交集,泣不成声,他没有想到这些年轻民警为了40多年前的一个年轻人,愿意付出这么多时间和情感。他回忆:弟弟出发前几天,曾与当时一起入伍的新兵有过一张合影。翻找了近20本相册,终于找到了:照片上有8人,他们都穿着军装,段国书在第二排,他们微微侧着身,一只手搭在另一个人的肩上,是当时最流行的合影照的姿势。他们虽然表情严肃,但眼睛里满是光。

  1995年8月14日至15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内12小时连降特大暴雨,流经县城中心的两条小河山洪暴发,塘堰决堤,致使县城洪水泛滥。与此同时,勐捧、尚勇等6个乡镇也相继发生特大洪灾,全县交通、通信、供电中断,城镇公共设施、农村农田及水利设施严重受损,勐腊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灾。作为班长的曹文学主动请缨,在齐胸的洪水中,他多次往返险境,将23名被困群众托上救援船。就在最后一名老人获救的时候,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山体突然崩塌,裹挟着巨石和泥浆的洪水瞬间将曹文学吞没。当听到曹文学牺牲的消息后,当地群众无不失声痛哭。

  曹文学是丽江市宁蒗县人,牺牲时仅21岁。在档案室里,民警们仔细翻阅曹文学的档案文书,终于在一张优秀士兵证书的夹缝中,看见了一枚指甲盖大小的黑白照片。这张证件照虽然已褶皱、泛黄、一角折断,但照片中的曹文学左胸上佩戴的三等功奖章醒目可见。

  “让英雄从文字记载中走出,恢复鲜活面容,能增强后人对历史的感知。”民警何思奇说,亲历这场跨越时空的爱国主义教育,他感受到红色精神在技术赋能中代代相传。

  李兴龙、段国书、曹文学入伍时的西双版纳边防武装警察支队,在2019年1月1日完成集体转隶改制,西双版纳边防支队更名为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

  “脱下了橄榄绿,穿上了藏青蓝,我们卫国戍边的初心,忠诚奉献的底色一直没有改变。”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的一位负责人说,修复还原照片是跨越时空的致敬。英雄的面容或许曾被时间模糊,但他们的精神永远清晰如初。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 通讯员 赵奕然 曾玉祥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4日 04版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