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一场意外让杨雯(化名)、杨霏(化名)姐妹俩失去了父亲,母亲改嫁离家后,姐妹俩靠大姐的务工收入和孤儿基本生活补助生存。目前,她们在县城一所中学寄宿,假期则前往位于六盘山镇太阳洼村的小叔家居住。
小叔是一名护林员,收入不高。姐妹俩原本和近80岁的爷爷生活在同一间房间,后来小叔为她俩盖了一间约10平方米的毛坯房,但无钱装修。团泾源县委得知后,找来施工队将这间毛坯房装修成了“焕彩小屋”,接通了生活用电,购置了高低床、书桌、衣柜等。2024年7月,姐妹俩的生活环境彻底变了。杨霏说,这间新房子很漂亮,自己和姐姐很珍惜。
“我想要一个自己的空间”“我不想再趴着写作业了,同学们都有自己的书桌,我还没有”“我想有一张自己的床”……2021年以来,针对杨雯、杨霏姐妹这类困境青少年的居住生活诉求,团固原市委统筹社会资源,启动实施“共青团焕彩小屋”困境青少年关爱项目。4年多来,团泾源县委通过争取支持、自筹资金等方式,为全县60余名6-14岁的困境儿童建设了41间“焕彩小屋”,为他们原有的居住房屋粉刷墙体、更新家具、添置学习生活用品,创设更有利于成长的生活学习空间。
团泾源县委最新建成启用的一批“焕彩小屋”有7间,于2024年9月开工建设、10月投用,受助儿童来自泾源县的7个乡镇,是团泾源县委从帮扶台账的400多名困境青少年中选出、此前帮扶力度较弱的孩子,有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单亲家庭青少年、残疾人子女。
为了把人均1万元的建设资金用到实处,团泾源县委的工作人员走访查看受助者的家庭居住环境,听取他们及家长对“焕彩小屋”的改造需求和设想。
11岁的王雨甜(化名)家住泾河源镇,平时和母亲共居一室。相比卧室改造,母女俩提出了更迫切的困难:卧室挨着卫浴间,里面没有取暖设备,且通风条件不佳,内部经常返潮。团泾源县委去年找施工队为她家的卫浴间涂刷了防水材料,安装了卫浴取暖设备和推拉门,给卧室换了亮度更高的照明灯。
2024年以来,团泾源县委还依托宁夏共青团实施的“守护青苗”计划,组织6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和各级青年党团员干部担任“爱心哥哥姐姐”,一对一关心帮助困境孩子的学业和生活。
今年25岁的闫聪明是其中的一名“爱心哥哥”。他2023年6月从天津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后,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团泾源县委服务,从事青少年权益保护、青年志愿服务等工作,参与了杨雯杨霏姐妹俩的“焕彩小屋”建设过程。
过去一年多,闫聪明每月都和姐妹俩保持联系,平时去学校找老师了解她们的学习动态,换季时为她们添置新衣,逢年过节去她们家里送物资。他注意到,在姐妹俩的“焕彩小屋”衣柜里,外界捐赠的衣服被叠放得整整齐齐。去年8月,团泾源县委为姐妹俩申请了每年1500元的“希望之星”资助金,可以资助她们到大学毕业。
团泾源县委书记马超群介绍,泾源县团组织招募的“爱心哥哥姐姐”中,超半数都是从全国各地到泾源县服务的95后、00后西部计划志愿者。这些志愿者通过感恩教育、心理辅导、成长陪伴、困难帮扶等措施,帮助孩子们走出生活和心理困境,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学习新知识、开启新生活。
2023年年底以来,团泾源县委为包括“焕彩小屋”受助者在内的困境青少年举办“七彩课堂”等活动。
“尽管家境贫寒,但是两个孩子非常乐观开朗,始终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拥抱生活,让人深感欣慰。”闫聪明说,困境青少年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在成长过程中缺少至亲强有力的精神支持,除了为他们送去慰问物资,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给孩子们养分、从心理上给孩子们帮助,引导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懂得感恩奋进。
家住泾源县大湾乡的刘凯(化名)今年上初一,与身体残疾的母亲共同生活,是“焕彩小屋”受助者之一。去年暑期,团泾源县委带刘凯一起去福建厦门参加“闽宁协作一家亲·山海相约共前行”夏令营研学活动,探访了厦门大学翔安校区,还到生物科技企业体验前沿科技魅力。“希望借助这样的公益活动,让困境青少年到祖国前沿地带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闫聪明说。
闫聪明介绍,在一次次活动中,困境青少年慢慢敞开心扉、勇敢交流,感受外界的关爱和温暖,活动效果不错,“为他们付出很值得”。他计划今年动员“爱心哥哥姐姐”以更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志愿服务。
马超群表示,团泾源县委持续聚焦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普遍需求,实施了“幻彩小屋”、“守护青苗”计划和“伙伴计划”等助困帮扶项目,为身处困境的孩子创造良好的健康成长成才环境。今年,泾源县团组织将聚焦青少年所需和共青团所能,链接多方资源,创新服务形式,继续打造青少年喜爱、群众认可的志愿服务品牌,帮助困境青少年在各方的关爱中健康茁壮成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03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