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春日追国风

——浙江大学以学生社团力量搭建思政育人课堂

发稿时间:2025-04-02 09:3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浙江大学溯泱汉服社开展踏青活动。受访者供图

  “余杭的纸伞制作至少有250年历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姓商人就开设起董文远九房伞店,很受欢迎。余杭油纸伞有渔船伞、文明伞等多个品种,由于技术精良、用料上乘,做出来的伞经久耐用,日晒雨淋也不会散架和穿裂。”

  3月25日,抖音校园“集合!追风少年”浙江大学国风非遗周暨浙江大学第十七届学生社团建设月开幕式举办。抖音校园邀请余杭纸伞非遗传承人刘伟学,向浙江大学的同学们讲起了一把纸伞的前世今生。

  创意展演、国风游园会、非遗分享会、国潮艺术展……活跃在浙江大学的学生社团积极参加国风非遗周活动,与非遗传承人对话,创排展演国风节目,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当国风非遗遇见青春舞台

  3月30日晚,“集合!追风少年”浙江大学国风非遗周创意展演拉开帷幕。浙江大学学生越剧社、婉云京剧艺术社和昆曲研习社为现场观众带来戏曲串烧。浙江大学求是学院的周玥廷同学在《双飞翼·杏林初遇》中饰演女主角王云雁。“表演时非常紧张,一边要沉浸于角色,一边要把最好的造型呈现给同学们。好在最终呈现效果是令人满意的,我希望更多的同学了解越剧、喜欢越剧。”周玥廷说。

  来自浙江温州的周玥廷从小便受到家乡浓厚的越剧文化熏陶,小时候经常跟着长辈去听戏。如今,周玥廷通过社团将越剧的爱好坚持下来,甚至经常有机会上台演出,这让她觉得很开心。“这出戏讲述的是二人在杏花林中不期而遇,互诉衷肠,表达了对爱情的坚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周玥廷说。

  展演活动中,浙江大学亦心·民韵舞社成员身着复原唐风襦裙,以《裙幄宴》再现唐代女子春日设宴的雅集盛景。作为同学们心目中“校内舞台美学的标杆”,亦心·民韵舞社对舞台细节的雕琢近乎严苛。在繁重的课业之余,舞社社员雷打不动地每周排练至少一次,每次排练持续3到4个小时,有时甚至打磨舞蹈动作直至深夜。

  亦心·民韵舞社是浙江大学的254家学生社团之一。截至2025年2月,浙江大学学生社团已经涵盖思想政治类、文化体育类、学术科技类、自律互助类、创新创业类、志愿公益类等七大类别。“即便有些同学的兴趣爱好相对小众,基本上也能匹配到与之有关的学生社团。”亦心·民韵舞社成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冯星灿说。

  浙江大学学生社团指导中心指导老师丁浩凯介绍,从“百团大战”学生社团统一纳新活动,到呈现社团文化盛宴的“社团文化节”,再到可以体验多元社团文化的“社团体验日”,一系列品牌活动为学生社团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展示平台。如今,社团文化成为浙大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发成为每一名浙大人校园生活的“必修课”。

  从“兴趣圈层”到“成长共同体”

  在3月29日到30日的国风游园会上,10余家学生社团尽显古韵新风,组织金石篆刻、书画创作、团扇制作、茶艺表演、诗词问答等活动,吸引了不少同学参与互动。

  一枚拇指大小的青田石上,憨态可掬的熊猫环抱竹枝,篆刻刀在00后手中划出流畅弧线——新锐社团金石社的摊位前排起长龙。除了将传统的篆刻技艺与有趣的肖形结合外,社员还计划探索“人工设计+机器篆刻”“人工智能设计”等新模式。

  金石社的成立缘起于浙江大学的通识选修课程《篆刻临摹与创作》。社团创始人中不少人是这门课程的“课友”,他们因这门课程与篆刻结缘,最终成立了校内首个金石文化社团。浙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薛义冬说:“金石文化是一个横向广、纵向深的多学科交叉领域,我专业所学的光电技术就可以应用于书画鉴定。”

  “篆刻本身是一门相对冷门的技艺,我们需要主动出击,先把宣传面铺开来。”薛义冬说。去年冬天,在浙江大学团委的支持下,金石社与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合作,为来自韩国、泰国等国家的留学生带去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篆刻体验活动,推动金石文化的国际传播。

  此外,浙江大学团委依托社团技能特长,每年度鼓励学生自主开发和教授精品课程120余门,内容涵盖急救常识、小语种、文化技艺等,授课时长总计1700余小时,约有9000人参与其中。丁浩凯介绍:“在这些社团精品课程中,金石社的社员们找到了更多爱好篆刻文化的好朋友,还与其他传统文化社团开展交流,相互碰撞。”

  在子鼠诗社的摊位上,同学们可以一览社员的原创诗词,涵盖了唐诗、宋词等多种文体。对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杨鑫宇来说,高涨的创作热情背后,是一种热爱生活的精神内核。在子鼠诗社即将举办的诗歌节中,他准备与社员一起将音乐与诗词文化结合。“这个世界太丰富、好玩,诗词可以让你在学业之余探索平常难以看到的边界,在交流中社员之间也能互相给予精神力量。”

  将“国风匠心”融入青年日常生活

  国风非遗周期间,浙江大学无我茶社为同学们提供了中国传统六大茶类的冲泡与品鉴体验。在这里,社员们觉得与茶香一同烹煮的是一份文化认同。

  “茶是我和中国的一个联系点,我也会通过茶来认识中国。”浙江大学文学院的马来西亚华裔留学生林芷芊自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喜欢上了饮茶。来到中国求学后,茶也成为了她找寻文化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中国年轻人喝茶的频率更高,并且不乏‘围炉煮茶’等创新方式。”她喜爱在中国年轻人中流行的饮茶氛围,林芷芊觉得,茶筅击拂的泡沫终会消散,但文化认同会在血脉里沉淀。

  林芷芊将中国茶推荐给了来自马来西亚、缅甸和韩国等国家的朋友。提到传播茶文化,她说:“茶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希望更多的海外华裔能够系统完整地了解、学习中国本土的茶文化。”

  近年来,浙江大学团委着眼跨文化交流与传播,邀请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青年走进浙江大学学生书画社、无我茶社、昆曲研习社等,领略开放包容的社团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浙江大学溯泱汉服社在国风游园会现场提供了非遗团扇及异形扇的制作体验。团扇及异形扇是汉服的重要配饰,亲手制作一把非遗扇子的趣味体验吸引了不少同学。

  在溯泱汉服社,汉服穿搭不仅是日常生活的点睛之笔,更成为年轻人触摸东方美学的媒介。一年一度的社团品牌活动“溯泱大典”中,校内同学可以身着传统服饰,体验古代笄礼、婚礼等重要仪式。

  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不少参观观众在抖音校园主办的“在水艺方·风物雅鉴”艺术手作展驻足停留。余杭纸伞传承人刘伟学、西湖绸伞传承人宋超、杭州守川文化联合创始人刘卓以及汪氏皮影传承人党飞华不仅带来非遗和文化潮流展品参展,同时还围绕“传统手工艺创新保护”“文化IP衍生品转型”“非遗年轻化”等话题与浙江大学的同学们开展主题分享会和工作坊实操,共同探讨如何以年轻化表达激活非遗生命力。

  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让第一次来浙江大学分享的刘伟学深受感动:“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学习,余杭纸伞需要不断与年轻人碰撞,在交流中获得灵感,从而让蕴含国风匠心的非遗真正融入年轻人的生活,成为他们美好生活和情感交互的载体。”

  冯彦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02日 07版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