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一座新晋千万人口城市的活力

发稿时间:2025-04-01 09:3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合肥请您来”毕业生对接会。合肥市委人才工作局供图

  合肥巢湖开展青年人才夜校。团合肥市委供图

  “人口是城市综合实力一大考量维度。”在过去的十年,合肥常住人口年均增加18.6万人,成为人才高地、产业高地。2024年,合肥市人才政策惠及超30万人次,效能持续释放。

  ——————————

  春分时节,位于合肥市包河区的云谷创新园内,合肥清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蔡子明在崭新的办公室里忙碌着。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90后博士,前不久带团队落户合肥,致力于量产中试高端MLCC(电子工业大米)瓷粉。该材料是高端电容的核心材料之一。

  “选择创业地点时,合肥这座城市进入了我的视野,最终成为首选。”蔡子明说,合肥完善的电子元件、新材料上下游产业链,为团队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生态,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则能为团队提供人才储备。

  合肥对于科创人才的包容与支持,更让他感到温暖。公司落地过程中,安徽科技大市场、包河区科技局和包河科创集团帮助对接了投资机构、行业资源、场地平台。眼下,居住在外地的蔡子明正与合肥当地的人才公寓接洽,准备结束两地跑的局面。

  蔡子明和团队落户合肥,只是合肥吸引青年人才的一个缩影。日前,合肥市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合肥2024年常住人口总量达1000.2万人,成为全国第18座千万人口大城、长三角区域内第4座千万人口城市,也跻身全国“双万城市”(万亿GDP、千万人口)。数据显示,2024年年底,合肥常住人口相较2023年年末增加14.9万人,其中,净流入人口13.1万人。近3年,合肥常住人口累计增加53.7万人。十年间,合肥常住人口年均增加18.6万人。

  安徽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胡艳认为,城市人口与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密切相关。近年来,合肥传统优势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又历经从“芯屏器合 集终生智”到“芯屏汽合 集终生智”的跃迁,从“器”(装备制造)到“汽”(新能源汽车),是合肥根据产业趋势和市场优势作出的战略调整。

  这一过程中,合肥既招引熟练产业工人,也吸引高端科研人才。而科研院所及大科学装置集群的设立,又进一步强化了合肥的人才磁吸效应。“城市竞争力增强与城市形象的改善,进一步吸引人口流入,人才与产业的良性互动让城市发展更具活力。”胡艳说。

  合肥人才沙龙活动。合肥市委人才工作局供图

  青年人才事业和爱情双丰收

  一年多以前,刘晓娟不会想到,合肥这座城市不仅承载了她的事业理想,更让她找到情感归宿。

  硕士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她,于2022年加入零重力飞机工业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2023年,公司总部从江苏迁至合肥,她也来到合肥。

  经人介绍,她结识了一名在合肥一家新能源企业工作的宿州市灵璧县老乡,两人于2024年10月步入婚姻殿堂。这对年轻夫妻不约而同地认为,合肥是一座包容性强、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城市。“这里的一切都给人一种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感觉。新兴产业给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刘晓娟说。

  她记得,在2023年下半年刚搬来合肥时,她便享受到了每月发放的安居补贴,缓解了生活压力。工作之余,夫妻俩的甜蜜时刻是去公园漫步,他们将买房生娃提上计划日程,打算踏踏实实在合肥发展。

  刘晓娟所在的零重力飞机工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新能源航空器研发和制造的企业,成立逾4年。2023年,在合肥高新区招引下,企业将总部和生产中心落在合肥。不少员工都在合肥收获了爱情,安家生子。

  “我们来到合肥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该公司联合创始人、90后石红说,安徽是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合肥正打造包括卫星导航材料、气象服务等空天产业生态链,政府的支持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后盾。

  让石红感动的是,产品试飞阶段,合肥政府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们,围绕着企业试飞环境“开绿灯”,还帮助公司对接供应链、供应商,降低设备采购成本。他还观察到,合肥的产业投资并不追逐短期利益,而是聚焦企业未来的成长潜力,会对企业的上下游供应链展开持续深入调研与跟进。

  位于合肥南站的“广玉兰”人才驿站。合肥市委人才工作局供图

  “顶格服务”让初创企业安心

  1987年出生的郭雨刚是莱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他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让实验室成果走出论文,真正拯救患者”的信念驱动着他的创业。2021年,这家企业总部在深圳成立。

  2023年,该企业“AI赋能代谢增强型CAR-T临床转化研究”项目入选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2023年第二批全球遴选项目,获得1000万元项目经费及专业孵化场地、研发平台等资源支持,这成为企业落子合肥布局的契机。当年,合肥莱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员工平均年龄30岁。2024年4月,大健康研究院又对该公司进行了战略投资。

  在郭雨刚看来,合肥这座创新之城与莱芒生物有着天然的契合。当地构建生物医药“研发-转化-生产”的全产业链生态,公司入驻的新型研发机构——合肥大健康研究院,通过整合资金、人才和场景资源,为莱芒生物提供从研发到市场转化的系统性支撑。他透露,未来计划深化与本地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加速新型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进程。

  近年来,合肥将重点产业链入库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总部经济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纳入人才政策重点支持范围,为各类人才提供落户安居、教育医疗、配偶就业、优享服务、创新创业等政策保障。

  2024年,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优艾智合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总部落户合肥肥东经开区,这家企业的多款智能机器人产品曾在影片《流浪地球2》中亮相。

  该公司研发中心设在深圳,以青年工程师和研发人员为主。90后公司联合创始人边旭介绍,随着总部落地合肥,一批员工来到合肥发展,目前合肥基地有50多名工程师,基本都是本地招聘的年轻人。“政府的‘顶格服务’模式让我们充满信心。例如,创新并联审批、容缺办理等机制,我们生产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6个月,远低于行业平均周期,极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边旭说,前期,合肥还成立“场景专班”,工作人员主动帮助公司对接集成电路、光伏新能源等本地产业需求,加速技术商业化验证。近段时间,公司管理团队一直在了解人才安居、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未来打算吸引并留住更多来自长三角的人才。

  优艾智合合肥机器人生产线上的青年工程师在工作。孙梦/摄

  政策动态迭代优化,留住青年人才

  采访中,多名年轻人向记者提到合肥的“人才安居”政策。

  近年来,合肥市打造“广玉兰人才安居工程”,例如,在人流量密集的高铁合肥南站设立“广玉兰”人才驿站,包含1个综合服务点和7个咨询点,可供人才茶歇交流,并提供人才政策、就业创业、安居保障等信息服务。站内配有人才驿站标牌和人才政策宣传彩页,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查看不同类型人才所能享受的政策,或进入“合肥人才码”“合肥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等线上窗口办理业务。

  同时,“广玉兰人才安居工程”还为在合肥各类人才提供1.6万套高品质租赁型人才公寓。对高层次人才、高校毕业生和高技能人才,提供三年免租住房或等额住房租赁补贴。

  2024年5月,合肥专门成立市委人才工作局,致力于尊崇人才、服务人才、成就人才。“引才和留才是一以贯之的政策体系,蕴藏着城市的温度与远见。市里布局产业链的同时,也在用心布局‘人才政策链’。”在合肥市委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合肥人口的增长,既和产业市场主体增加有关,也离不开政策和服务的加持。

  他举例,合肥引才和留才政策是温暖的、有诚意的,均匀持续发力。一方面,合肥聚焦“四链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让人才低成本高效率融入城市。比如,合肥新建一个创新平台、新落地一个产业项目,会提供配套的人才政策、相应的人才服务;针对“周末工程师”等上班时间相对灵活的兼职人才,会有专项补贴,青年人才父母也可以入住广玉兰人才公寓,破解“带娃难”的痛点。

  另一方面,近年来,合肥由市领导带队,前往全国高校开展合肥专班“高校行”,现场推介合肥人才政策和发展成果,并组织企业现场开展招聘活动。2024年,该活动走进北京、上海等16座城市的60所高校开展双招双引,线上线下接收简历24万份。

  如果说安居工程是合肥筑巢引凤的硬件支撑,那么合肥人才政策的另一大特点——“政策跟着产业链转”,则构建了人才生态的软实力。

  合肥市委人才工作局综合处负责人介绍,2020年,为更好服务全市12条重点产业链发展,合肥出台了“重点产业人才7条”,引导优秀人才汇聚;2022年,根据16条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市委人才办牵头将分散在各部门的人才政策进行整合、优化,实现政策内容“一单清、一口出”;2024年,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合肥进一步拓展政策范围、优化支持举措,为各类人才提供从落户安居到教育医疗、从配偶就业到创新创业的政策保障。

  人才政策重要,人才评价同样重要,因为其决定的是哪些人能享受政策。为此,合肥在人才评定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探索。例如,合肥探索向用人主体放权,为400多家重点用人单位提供1200多个人才自主评价名额。合肥还探索简易认定、柔性认定、预认定等机制。记者了解到,哪怕人才并非全职在合肥工作,或是还没有办入职手续,只要符合条件,都能享受认定服务,等于“吃下定心丸”。

  数据显示,2024年,合肥市人才政策惠及超30万人次,效能持续释放。“来合肥发展的青年,都是人才。合肥不断迭代升级人才政策,就是让在合肥布局的高校院所、创新平台、各类企业,都能更好地聚才、用才、留才。”合肥市委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说。

  科漂驿站一角。科大硅谷供图

  科漂驿站让科创人才不再“漂泊”

  在合肥,有高效的扶持人才政策,各大创业服务平台、特色创新园区也根据服务对象实际情况,打出帮扶组合拳。

  28岁的李仁汉是合肥神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2023年3月,在中国农业大学读博的李仁汉听闻合肥创业氛围浓厚,便在合肥高新区官方网站留言信箱里投递了一封信,表示想来合肥创业。几天后便收到回复,在政府部门和科大硅谷的帮助下,李仁汉最终收获投资,落户科大硅谷,迈出创业蓝图的第一步。

  最近半年,陆续有10位来自外地的青年加入该公司研发、市场及品牌部门。如今,公司团队已有26人,有效助力“会发光的植物”等新品研发。

  科大硅谷是安徽省打造的创新创业服务与孵化平台,集聚科技型企业和服务机构超过6000家。日前,科大硅谷创新打造“科漂驿站”综合性支持平台,为携带科技成果和创业梦想的“科技漂流者”提供短期过渡性服务,包括不超过15天的免费住宿、创业空间体验、政策咨询及环境考察等,帮助他们体验科创氛围、降低创业初期落地难度。目前,首批5家科漂驿站站点已开始运营。

  合肥奇梦者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阿廷是科漂驿站贴心服务的受益者。其所在的专攻智能声学领域的团队于2024年11月落户科大硅谷新站园,前期,科漂驿站中国科大先研院站为其提供了关键支持。刘阿廷用“便捷”“贴心”“专业”3个关键词描述驿站的图景。“驿站不仅为我们提供现成的办公空间,还有政策解读与资本对接服务,帮大家快速融入本地创新生态。”他说。

  置身于合肥,刘阿廷格外珍视科研人员需要的专注氛围,“这里能让人沉下心来打磨技术、做产品服务客户,我们的梦想不再‘漂泊’”。

  此外,合肥还常态化开展周末人才沙龙、人才登山联谊、青年人才夜校、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座谈会等活动,让人才与城市发展更贴近。

  “人口是城市综合实力一大考量维度。”胡艳认为,合肥能够成为人才福地、产业高地,“有为政府”的政策起到推动与引导作用。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化竞争激烈,合肥要进一步培育未来产业,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当城市人口收入增加,能通过消费升级牵引产业进一步升级,实现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进一步集聚,释放人口红利和人才效应,助推城市发展迈上新台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实习生 郭安琪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01日 05版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