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铁路蓝到戏服彩,守护非遗的跨界传承

发稿时间:2025-01-24 09:5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廖奕在化妆,准备登台表演。徐斌/摄

  廖奕在舞台上表演。徐斌/摄

  扫一扫 看视频">

  “穿新衣,戴新帽。脚步轻,心情好!”1月14日,在江西省玉山县歌舞剧团排练教室里,现代赣东采茶小戏《过瘾》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着。“角儿”廖奕扮演70岁的退休党员,伴随着丝弦声唱着三角班调。腊月二十九时,这场戏将与玉山县冰溪街道的观众见面。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我们准备了越剧、经典采茶戏剧目和现代赣东采茶戏等节目。”廖奕说,春节期间,他会和剧团走进玉山县30余个社区村庄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从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演出”。

  廖奕是知名的越剧“票友”,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玉山县戏剧家协会秘书长。而他的本职工作则是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鹰潭供电段配电所的值班员。

  一个唱越剧的铁路职工,为何唱起了采茶戏?“我的工种‘濒危’了,我想着我的戏不能也‘濒危’。”廖奕总会这样回复大家的疑惑。

  近年来,随着铁路远程操控技术的进步,配电所的巡视养护工作逐步由机器人代替,值班员这一工种即将消失。而赣东采茶戏,在江西省《“十四五”时期濒危剧种保护扶持方案》名单之中,是一门面临失传风险的非遗戏曲艺术。

  2022年3月,担当赣东采茶戏扶持单位的玉山县歌舞剧团邀请廖奕参与采茶戏演出。“我擅长的越剧是优雅婉约的‘长衫’,而采茶戏是接地气的‘短衣’。”起初,廖奕担心自己技艺不精,贻笑大方。但他了解采茶戏的处境后,心被触动,“工种的淘汰是因技术的发展进步,采茶戏的消失将是历史和时代的遗憾”。

  非遗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人。赣东采茶戏曾有百余部剧目,1955年,上饶专区采茶剧团成立,该戏种一度有所兴盛。后因历史原因,剧团撤销,一大批从事赣东采茶戏的艺人隐入民间,戏本也零落难觅,现存的完整剧本、曲谱仅有几十部。

  “好多老前辈都不在人世了。”廖奕说,剧目的恢复编创成了一道难关。为恢复剧目编创,廖奕与剧团先后走遍玉山、铅山、贵溪等地,寻访熟悉赣东采茶戏大戏“湖广调”“凡字调”“三角调”的编曲老师,以及老剧本、专业赣东采茶戏演员等。

  “宋朝时,铅山县盛产茶叶,茶农的茶歌远近驰名。后来进入元宵灯彩行列的采茶山歌,就变成采茶灯……”在贵溪张贵珍老人的家中,廖奕与剧团认真听着病床上的老人讲述赣东采茶戏的历史渊源和表演形式。瘫痪的张贵珍示意老伴在书柜中翻找,将一本手抄的采茶戏曲谱交给剧团。

  查阅县志、挖掘文本,廖奕与剧团一起在碎片资料中整理曲目,复原剧本。“剧团编剧告诉我,这本书现在是孤本了!”廖奕展示着他的《赣东采茶戏乐谱》。这本书是从旧书网中“淘”来的。结合书上的乐谱与其他历史资料,廖奕与剧团已复排了6部经典剧目。他们用影像录音将复排的唱腔、曲谱、表演技艺加以记录,使之长久保存。

  为群众唱歌、唱群众的歌是采茶戏的特点之一。在演出的实践中,廖奕提出“旧瓶装新酒”的创意——既发挥采茶戏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歌唱的悠久传统,又实现传统戏曲与当下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紧密结合,让采茶戏焕发新的生机。

  “荞熟油新芋粿圆,滑不溜丢嘴里转。”在江山市第39届“三山”文化艺术展演活动上,现代赣东采茶戏《吃在玉山》与观众见面。该部戏在唱腔中融入了玉山官话,台下观众听着亲切的地方口音唱出的逗人段子,一个个忍俊不禁。

  “玉山话里常常讲‘一壶冰溪水,三清白茶香’,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灵感。”以民间俗语和群众喜好为资源,《吃在玉山》《书香玉山》《而今迈步从头越》等7部贴近现代生活的新剧目创编成功。“走到哪里都是满座!”廖奕自豪地说道。

  采茶戏内容丰富了,展示的渠道也在不断地拓宽。2023年11月6日,廖奕所在的剧团携《看花灯》在“大美上饶 自在山水——上饶旅游全球推介会”上登场,以大会为舞台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亮相,向来自法国、德国、阿根廷等全球各地的旅游爱好者和嘉宾展示了采茶戏之美。

  在新编赣东采茶小戏《过瘾》的排练现场,廖奕架起手机在短视频平台上开启了直播。不一会儿,就有不少观众从“同城”入口点击进入直播间,在弹幕上与他互动了起来。这是剧团开展赣东采茶戏推广普及工作的一个尝试,以互联网赋能文化传播。

  “传承人队伍庞大了,采茶戏才真正‘活化’了。”廖弈说,他期待着采茶戏在现代社会能发扬光大,而且他坚信,一定会有那一天。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