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月1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刘世昕)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北京“两院”报告折射出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重视。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寇昉今天向大会作报告时介绍,2024年,北京市审结涉未成年人案件12578件,完善社会调查、社会观护、家庭教育指导等特色审判工作,互联网少年法庭机制成为全国法院唯一入选2024年网络文明建设的优秀案例。
互联网少年法庭是全国首个集中审理未成年人涉网案件的法庭,创设“首互未来”微课堂、微剧场、微漫画系列普法作品,搭建全国法院首个线上家庭指导平台,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空间合法权益保护。
平台传播未成年人“黄谣”案就是其中一例。据悉,李某某与同学马某某在校期间产生矛盾,马某某委托另一同学通过某科技公司运行的社交软件制作了包含李某某姓名、照片等个人信息的视频,且描述李某某涉黄等内容,视频在该社交软件内传播,相关视频点击量达4.5万次。
法院经审理认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涉及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信息审查,应尽到更高的注意义务,未及时处理侵权信息的,应承担相应责任,判决某科技公司向李某某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及合理支出。该案通过督促网络平台更好履行注意义务,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制止网络暴力和校园欺凌行为。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朱雅频今天向大会作报告时指出,北京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3035件,坚持“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联动北京市教委提请成立市区两级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8个,完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矫治机制。
据了解,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矫治是指针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程度不一、成因复杂情况,依法对未成年人的罪错行为采取的分级分类干预措施。比如,北京东城检察院依托数据碰撞分析近5年辖区内外未成年人犯罪已决案件,分级分类制定心理辅导、控辍保学、矫治性处分等10余项工作措施,针对需要关注的未成年人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建议开展关心工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