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医学院皮肤科专业硕士章王钰至今难忘在基层社区开展义诊时的收获。今年以来,她跟随所在的“医者行”志愿服务队3次来到芜湖市南陵县,解决基层群众就医需求。
曾有一位中年男性自述皮肤瘙痒难以根治,章王钰通过病史询问、简单检查以及微信连线导师求助,判断对方患有一类罕见皮肤病,并给予口服药治疗方案。4月一场活动中,她遇到一位拒绝用药的老年湿疹患者,她用通俗的话语帮助对方理解皮肤病的成因和医学原理,并动员老人身边熟人和村医进行规劝。最终,对方转变了观点。
成立于2020年的“医者行”志愿服务队隶属皖南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团委,由各专业研究生及学校第一附属医院临床专家组成。研究生学院团委副书记汪雷说,今年,“医者行”志愿服务队计划深入南陵县8个乡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按需开展义诊、培训、健康调研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加经验阅历,培养耐心和同理心。
在有着66年校史的皖南医学院,依托医学特色开展志愿服务蔚然成风,这也是该校引导青年成长、奉献社会的缩影。近年来,该校深化青春领航、青春强基、青春赋能等品牌计划,对学生进行思政引领、学风引领和实践引领,打造具有皖医特色的青年工作品牌。
打造有医学味的志愿服务品牌
皖南医学院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李璐是志愿服务活动的熟面孔。专业课学习中,她接触到安徽省红十字会皖南医学院遗体捐献接收站相关工作,对遗体捐献这项事业的认识从好奇变为感动。2021年,她加入该校“医路铸魂”志愿服务队,该服务队现有在籍注册志愿者1376人,以宣传遗体捐献、研发数字管理平台、回访捐献者家属等为工作内容。志愿服务队核心成员中已有14人签署遗体捐献志愿书。
课下,李璐走进皖南各城市,用医学专业知识消除捐献者及家属的心理顾虑与困扰,她还和队员们开展生命教育微宣讲,制作小程序和漫画,用艺术化手段进行遗体捐献知识科普,传播捐献者的大爱精神。
去年9月,李璐通过校团委青年志愿服务中心得知,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希望有更多年轻力量加入医院“医路相髓”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于是,她挖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背后的暖心故事,和团队走进芜湖高校进行知识科普,她还和队友参与造血干细胞运输护送,为更多患者家庭带来便利。
据悉,“医路相髓”团队已有注册志愿者400余人,常态化走进高校、社区、农村基层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保障服务及科普宣讲,志愿服务辐射安徽省16个地级市。
近年来,皖南医学院团委指导青年志愿服务中心从心理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遴选师生组成“鲁冰花”志愿服务队,针对农村基层不同年龄段儿童特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综合素质提升、健康知识科普三大方向11个专题活动。此外,该校各二级学院、附属医院也都打造相应特色志愿服务品牌。
身边励志榜样成为青春思政课素材
对21岁的张歆苒而言,最开心的时光莫过于走进芜湖市弋江区开展“守护星计划”活动,她会反复鼓励孤独症患儿和家长,要敢于表达、敢于表现,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她是皖南医学院2021级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从小便患有先天性语言行动障碍症,她懂特殊儿童面对异样眼光时的无助,更懂孩子都有敏感的自尊。她从小励志奋斗,参加各种语言集训来弥补自身缺陷。眼下,她希望努力回馈社会,帮助和她一样需要爱心呵护的孩子。
在每月一次的活动中,她不仅陪同孤独症患儿打篮球、搭积木、画画、写作业,做益智类游戏,还向患儿家长讲述自身成长经历。她注意到,交流时很多家长都流下眼泪,还有家长从微信中给她发来感谢信。
张歆苒也获得学校“十佳大学生”荣誉。课下她经常聆听学校的“青春思政课”,在优秀榜样感召下成长,而她的奋斗故事,也成为学校相关思政活动素材。
近年来,该校打造了具有家国情怀、文化底蕴和皖医气质的系列“青春思政课”,通过朋辈面对面交流、“有趣”也“有力”的青年榜样示范,涵养学生敬畏生命、大医精诚的人文情怀。其中,“学长说”青春讲坛邀请年轻毕业生典型讲述在各地、各领域的成长故事。在去年9月开展的首期活动中,4位毕业留校工作的辅导员以“从皖医到皖医的故事”为题,分享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制定生涯规划、参加校庆文艺展演和志愿服务等经历。
今年4月26日,第三期“校友论坛”暨“学长说”青春讲坛中,该校2003届法医学专业校友、青年作家秦明为1000余名母校师生带来讲座“原来法医是这样的职业”,用真实案例讲述了法医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在案件侦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现场掌声不断。
该校还创作红色情景剧《跨越时空话青春》、展现学校开放发展的相声《皖医欢迎你》、致敬赋能基层医疗的舞蹈《茶香卫生院》等反映学校特色、符合青年特点的艺术思政节目。
厚植本科生科研兴趣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
每周准备实验室组会,是皖南医学院2021级预防医学专业蒋旗云同学最忙碌的时段。他要分享英文文献学习心得,在高年级学长带领下,突破科研难题中晦涩难懂的名词。
他是皖南医学院吴志浩老师“肿瘤微环境”研究室“精准医学北斗科研兴趣小组”的一员。“科研是从0到1的过程,从实验技术到科研思维,我们循序渐进学习。每次科研组会更像是答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复验证一个标准答案。”
令蒋旗云印象深刻的是2023年8月参与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他和小伙伴放弃休息时间攻关,一路过关斩将,带着内源性乳酸相关课题闯进国赛。“本科阶段深耕科研项目,能提前培养科学思维、科研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当课题组论文发表和获奖时,同学们成就感十足。我们未来都想继续深造,成为科研工作者。”
该小组打破本科生只能作为研究助手参与科研的局限思维,建立基础医学知识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双转化桥梁,成员专业背景涵盖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麻醉学等多个领域。导师吴志浩带领同学通过小组学习、参加课外讲座、组队参赛、申报科研项目等,将日常所学融入科研实践中,再从科研实践中发现问题。目前,每一位科研小组成员都有独立科研项目。
1996年,该校生理学学科带头人汪萌芽教授创建了该校第一个科研兴趣小组——“启明星”小组。此后本科生科研兴趣小组成为该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面旗帜。截至目前,学校已有“启明星”“北斗”精准医学等近50个科研兴趣小组,有的注重团队协作,集中资源科学研究;有的重视学生兴趣,协助大学生竞赛;有的重视介入交叉学科、课程思政、培养方案、产业就业;提升了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良好学术影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