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20年山村小学巨变,背后有个“大工程”

发稿时间:2023-10-05 10:0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王璐璐 记者 陈凤莉

  2003年后,湖南希望工程的持续关注让汨罗市三江镇智锋小学发生了质的改变。

  泥土跑道、旱厕蹲坑、师生自带冷饭冷菜……湖南希望工程到来后,学校陆续有了篮球场、足球场、餐厅、木质桌椅、多媒体设备,每间教室配备空调和饮水机,教师队伍里多了年轻的面庞,过去一个老师身兼数门学科,现在每门学科都有专业老师任教,“棍棒教育”理念也演变成寓教于乐的教学风格。

  “20年了,他们每年都来给学生送温暖。滴水之恩,我们没齿难忘。”智锋小学的教师王磊正是从这所希望学校走出的学生,如今她重返母校任教7年有余,见证了一所乡村希望小学的成长。

  2016年,王磊刚参加工作,校长就把成绩最差、最难管的一个班交给了她,除了满腔热情,还有巨大的压力。

  南方的冬天格外潮湿,走进宿舍,她发现学生床铺上的被子都是湿漉漉的,就把班里34名学生的被褥全部晒在教师宿舍楼的栏杆上,她至今清晰地记得学生们看到后眼中闪烁的晶莹泪花。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和学生一起吃大锅菜,周末回家给他们带罐头菜改善伙食。学生上晚自习,她就去寝室把他们的脏衣服洗干净,把缺的肥皂补上,把滴着水的湿衣服拿到教工宿舍脱水晾干。上课是老师,下课是朋友,吃饭是家人。她用母爱般的温暖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唤醒学生奋发图强的意识。学期末,她带的班级语文考试全市第五名。

  “寄宿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做农活顾不上管,物质上的资助虽然重要,但爱、关注和陪伴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这些单纯的孩子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看到他们的笑脸我就找到了我的人生价值,这也是教师工作的意义。”王磊坦言,当年,她因家境困难想放弃学业,是她的班主任在关键时刻推了一把,她才有机会读大学,“山区的孩子需要这样的老师,在绝望的时候给予希望,我想成为她那样的人。”

  在湖南青基会援建的一千多所希望小学里,有很多像王磊一样淡泊名利,自愿扎根乡村,把青春撒向田野,静待花开的老师。这些年,他们和湖南希望工程携手共助乡村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们的系列农村学校配套项目就是通过配置快乐体育园地、快乐音乐教室、快乐图书室、希望厨房等设施,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湖南青基会希望事业部部长喻慕鸿说。

  湖南希望工程成立31年,始终坚守让每个孩子有书读的底线,设立了30多个专项助学基金。截至今年7月底,累计筹集公益资金12.6亿元,资助家境困难大中小学生51.8万多名,援建希望小学1776所。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