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燃灯二十载:复旦博讲团用实干担当青年使命

发稿时间:2022-08-30 10:1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今年,国内多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印度、美国、欧洲等地也在经历极端高温天气。

  围绕热射病的识别、预防和救治,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以下简称“博讲团”)专门推出了一期知识课堂,讲解相关医学知识。

  自2002年成立以来,博讲团坚持做“创新理论与基层群众需求之间的桥梁”,为各类机构和单位开展讲座3300余场,累计覆盖受众将近50万人次,受到广泛好评。

  燃灯二十载,课程内容始终围绕“讲好党的创新理论”这条主线,依托文社理工医各学科的优势,一代又一代博讲团人薪火相传。

  同学们不仅变得敢于表达,还能把所学和宣讲结合起来

  “你讲的这些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2020年9月,田博毅在复旦第二附属学校宣讲时,有同学向他提出了疑问。

  田博毅带着同学们一起畅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家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需要怎样的能力和视野。“同学们眼睛都在发光,我自己也充满了激情。”

  3年多的时间里,田博毅完成了60多场宣讲。2019年6月,田博毅还与其他5位讲师共赴中宣部进行了题为“砥砺初心,永久奋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与担当”的主题宣讲。

  仁青卓玛曾在西藏自治区担任党校讲师,2018年来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读宗教学博士。“除了专业方向的学习和研究之外,我必须充分抓住机会,实现全方面的提升。”

  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卓玛恨不得把一天当成两天用。更大的困难在口音上,刚和大家交流时,卓玛经常把普通话的声调念错。“博毅学长当时主动问我,卓玛愿意来吗?我说我非常愿意,因为这样可以积累授课经验,锻炼自己。”

  加入博讲团后,卓玛发现,团里氛围活泼友善,很多同学都愿意帮忙。在完成各项学业之余,卓玛3年里进行了数十次宣讲,足迹包括复旦校园、上海的城市社区、村庄,还有四川、青海、西藏等地的学校。现在的卓玛充满自信,两次被评为博讲团的“明星讲师”。

  博讲团现任团长毛天婵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来参加面试的所有讲师,第一句话几乎都是:“各位学长学姐,我表达能力不好。”但是,在博讲团锻炼后,同学们不仅变得敢于表达,而且能够把自己所学和宣讲结合起来,“很多讲师通过参与活动,在以一种更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增强,这对一个人长远的发展来说很重要”。

  “我刚回家给你拿了两个饼,你回去的路上垫垫肚子”

  李强是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8级博士生,他经常面向基层群众宣讲医学常识,很受欢迎。

  有一次,他在上海市普陀区北石路街道进行医学科普宣讲。当天午后1点开讲,李强中午12点从医院赶过去,没顾上吃午饭。讲课的时候因为饿,一连喝了3瓶矿泉水。讲座结束,一位老奶奶过来塞给李强两个饼说:“李医生,我刚回家给你拿了两个饼,你回去路上垫垫肚子。”这种真挚的感情让李强十分感动。

  博讲团的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始终是主责主业,田博毅讲师主讲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与丰富内涵》就是打造的多个系列精品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发布后,田博毅反复研究怎么能够把十九大精神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最后,田博毅决定从十九大报告最核心的思想出发来展开宣讲。“要把自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讲给别人听,讲清楚这个思想的历史传承是什么,面对着怎样的当下,以及用这个思想又能开创怎样的未来。”

  在博讲团,每一门课都是群策群力的集体成就。在6次备课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和田博毅一起反复修改授课内容。为了适应不同场合,田博毅准备了好几个课程版本,时间从40分钟到3个小时不等。“我的目标是用最短的时间,让大家从为什么、是什么、到哪去这3个角度去理解,激起学习热情兴趣。如果他们能在课后去看一看报告,学习总书记讲的具体内容,那这门课就成功了。”

  运用新技术、新形式让宣讲如虎添翼

  姜婷是复旦大学201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博士生,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姜婷和同学们一样只能在家上网课。正值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100周年,博讲团准备开展相关宣讲活动,姜婷就在线上加入了博讲团。她说,“我觉得这个时间节点非常有意义。大家好像都有一种迷茫的无力感,那时进行关于《共产党宣言》的宣讲,让我感觉到一种力量”。

  虽然是从线上加入的,但是姜婷完成了博讲团规定的培训,并在线上进行了多次题为《陈爱国主义之文,望共产主义之道》的党史宣讲,反响强烈。

  疫情的影响下,博讲团一度不得不整体“转移”到线上。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博讲团的线上活动顺势蓬勃发展,在新媒体条件下实现了成功转型升级。

  博讲团线下在社区宣讲,通常听众在50人左右,线上宣讲的听众明显增多。“我主创的《乙型肝炎知多少》网络视频,获得了1万多次点击量,课程的直播,在线观众也不少,这都要比线下高效得多。”李强说。

  田博毅认为,面向社会传播,既要保证深度和准确性,也要抓住受众兴趣点,做到生动有趣,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主讲的课程从2019年7月1日上传到bilibili网站至今,共有5.6万的播放量,其中过半的用户观看了30分钟以上时间。“能让这么多人长时间地看我们的课,说明这种模式是有前途的。”

  通过新的形式进行宣讲是博讲团的努力方向。

  苗凤荻的课程《跟着“剧本”去旅行——上海的红色地标与传奇党史》用“剧本杀”的方式串联起革命先烈在上海市的足迹,让听众仿佛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革命岁月,受到了听课单位的广泛欢迎。“宣讲课程贴近大家日常生活,才能真的被称为‘新颖’,也让原本深邃枯燥的理论,走进了大家的心中。”

  今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当天下午,复旦博讲团就召开会议准备推进“与党同心 跟党奋斗”主题课程系列宣讲,2020级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徐依泓最先筹备了《永远跟党走—— 党领导下中国青年运动的百年历程》,随后杨宁、庄明培等讲师分别筹备了其他课程。

  据了解,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博讲团组织了一系列主题宣讲课程。“学以致用既是青年宣讲的特色,也是青年前行的使命。”毛天婵说,今年是博士生讲师团成立20周年。20年再出发,博讲团将一如既往用真心讲好中国故事,用实干担当青年使命。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是卓 记者 魏其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8月30日 09 版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