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共青团·记忆
王敬群:一位百岁老团干的百年初心

发稿时间:2021-06-24 09:1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制图:仝丹 牛文澜 杜沂蒙/摄 部分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扫一扫 看视频

  “抚今思昔,我深感这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就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我们伟大的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我们伟大的党。”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新的历史起点,102岁老人王敬群回首走过的一个多世纪,无怨无悔。

  他总结,自己始终遵循和坚持做到的就是,“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崇高位置,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作为目前全国少有的几位全程参与反国民党部队五次围剿的在世老红军之一,王敬群先后经历过红军长征、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历经枪林弹雨的洗礼和考验。

  他的一生,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人民当家作主、民族繁荣复兴的历程。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老红军、老团干王敬群家中,听他讲述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

  从贫苦农民家孩子到投身革命

  王敬群,原名王申蔼。1919年5月,他出生在江西吉安直辖镇桐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处在战乱年代,王敬群很小的时候就经历了缺衣少吃的日子,早早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当时许多人都饿死了。”王敬群的几个妹妹也没能挨过饥饿病患而夭折。在家乡,目睹红军队伍的纪律严明、爱护百姓,年仅10岁的王敬群“为了让家人与天下人都能够有饭吃”,毅然投身革命。

  1929年11月,王敬群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由于刻苦好学,经常能够很好地完成各项任务,很快,他就成为当地县儿童团的负责人。

  1932年,王敬群担任宁都、广昌、建宁三个共青团中心县委儿童局书记。有一次,县里开中心县委扩大会,王敬群虽然不是党员,但以儿童局书记的身份参加了会议。在会上,他见到了时任江西省军区司令陈毅。“我站在他面前,他问我小同志,你是干什么工作的,我神气地回答,我是儿童团书记。”回忆起少小时的情景,这位百岁老人眼睛里闪着光亮。

  1933年各地儿童团率队到井冈山慰问红军队伍。在井冈山,王敬群遇到了同样率领儿童团前来慰问红军的儿童团长胡耀邦。从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当时,少共国际师政委冯文彬动员大家参加少共国际师,这支队伍全部由孩子组成,王敬群加入其中,并且迅速参加训练与学习。时隔一年,由于工作训练成绩突出,王敬群于1934年3月正式转为中共党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王敬群也随所在的少共国际师参加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在此之前,他还全程参与了五次反围剿。

  从儿童团到青年工作,哪里需要去哪里

  王敬群回忆,1934年自己参加红军后做青年和共青团工作,主要任务就是发挥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和鼓励大家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流泪,做党的得力助手、后备军,向党输送党员和干部。

  他记得,自己在部队里还组织青年进行“列宁室”的布置,学识字,写墙报,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红军时期共青团组织的形式、任务和共产党相比,除了年龄差别外区别甚微。”王敬群说。

  红军到达陕北后,王敬群历任红一军团第一师青年科科长,陕甘宁独立师统一战线科科长兼宣传科科长,陕甘宁支队一纵队二团、十三团青年干事,共青团中央儿童局书记,后改任团中央秘书长。

  王敬群回忆,在自己担任儿童局书记时,当时的中央苏区共产主义儿童团由7岁到13岁的儿童组成,有儿童团歌,以“时刻准备着”为口号。

  王敬群记得,当时共青团江西省委由张爱萍负责,“他按照苏联儿童服装的样式为我做了一套列宁装。”穿着列宁装,戴着红领带,王敬群被安排去共青团宁都县委任儿童局书记。

  “当时儿童局的主要工作是宣传党的路线政策,组织发动儿童,为儿童的利益服务,同时积极参加土地革命,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服务,以及支援红军打仗。”尽管已经是一位百岁老人,但是对于曾经的那段岁月,他依然记忆深刻。

  王敬群记得,当时的中央苏区共青团在各地开办列宁小学,让儿童们学习文化、读好书、锻炼好身体;反对女孩缠裹小脚、穿耳洞,反对虐待童养媳;反对家长无故打骂儿童,保护儿童权益。

  王敬群还记得,在中央苏区三八儿童干部会、国际青年节时,组织过少年先锋队儿童进行大检阅,粤赣省儿童团还进行过唱歌、跳舞和打假仗比赛。

  在他的印象中,儿童团经常组织宣传队到前线做宣传工作,鼓励父兄为保卫分田果实和苏维埃政权参加红军,支援配合红军打胜仗,用歌舞慰问红军,将标语写在木板上,通过河流漂流送到白区瓦解敌军。“想方设法当好党组织的助手和红军的帮手”。

  1939年,100多人从延安出发经河南到达淮南地区,王敬群坚决要求上前线作战,从此开始在安徽天长、南京六合、扬州仪征等地区抗日。

  1941年4月,二师副师长罗炳辉亲自指挥新四军第2师第4旅第12团,在天仪扬六地区进行反“扫荡”打击日伪军,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津浦路东根据地。王敬群作为二师四旅主持工作的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这些战斗。

  这一年,王敬群再次与陈毅相见,让他惊喜的是,当时陈毅不仅记得他,还说,“不错了,英雄出少年,带一个旅的人啊。”

  王敬群回忆,他和同批从延安奔赴淮南的红军队伍是组成新四军二师的核心力量,他们在天仪扬六地区有效地打击了日伪军,发展壮大了新四军革命队伍。

  “仪征革命老区对新四军的支持,是队伍壮大的基础。”王敬群永远记得这些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希望能够把这种军民鱼水情传承发展下去。

  百岁老人王敬群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他的大半生都在为党的事业而不断与敌斗争。

  1952年,王敬群担任福建省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和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针对福建刚解放不久的情况,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健全各级青委和共青团组织,宣传党的路线政策,组织动员教育广大青年踊跃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面对当时的金马和台湾国民党反动政权,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和共青团员积极参加民兵队伍和对敌斗争,也是当时王敬群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团干要与广大团员青年打成一片

  大半生的时间都在与广大儿童、青少年相处,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团干,王敬群认为,团干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能够与广大团员、青年打成一片。“要有亲和力,让大家觉得你可信、可亲、可敬”。

  刚参加儿童团时,王敬群就经常和村子里、附近村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红军的各种军事操练,大家边学边练边提高。“在学练和玩耍中激发热情,增进了解和友谊,组织起来就很容易了”。

  在那个年代,虽然没有经过系统的共青团工作培训,但是在王敬群朴素的处世哲学中,他知道“做事和处理各种矛盾要公道,让大家信服;凡是要求别人做好的,自己首先要做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敢于负责任,要说话算话……”王敬群说,这样,团干在大家心中就有威信,就有号召力。“我感觉在工作中最主要的方法一要讲原则;二是要实事求是;三是对待工作要有热情、激情。”

  青年好学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作为团干部,要及时发现各种新事物,并且自己首先要学习了解,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去实践,使共青团始终成为军队和社会中最活跃的、最进步的群体。王敬群记得,当年办列宁小学,学习唱歌跳舞,开展杀敌立功活动等,共青团都是其中最有活力、最有朝气、最能完成任务的群体。

  谈及过去共青团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哪些对于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王敬群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学习好党的路线政策,当好宣传员;二是要发挥突击队的作用。

  “团员青年是最活跃的群体,要组织他们敢于勇挑重担,冲锋在前。”长征中,王敬群曾经组织广大团员青年积极筹款筹粮,帮助部队解决最困难的粮食和钱款问题。抗战期间,他担任团政治处主任时组织团员青年宣传抗战意义,动员广大青年积极参加新四军抗日。战争年代,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开展杀敌立功活动,充分发挥了团员青年的突击队作用,“现在搞建设,这一点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采访中,王敬群回顾梳理了自己从事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一些体会。

  他说,首先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残酷的战争和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儿童、青年的自身特点,是他当时从事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必须面对的两个基本情况,因此必须经常性地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向儿童、青年讲清革命道理,解除思想疙瘩,教育和动员他们自觉主动地投身到革命斗争和作战行动中去,激发他们的革命斗志,争当学习模范、战斗英雄。”王敬群说,尤其是在受领新任务和条件特别艰苦时,他就及时组织开会,进行政治动员,对少数思想不通或者有顾虑、怕苦怕死的青年,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

  另一方面,他认为要身先士卒,不怕吃苦,工作认真负责。“做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我一直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样说话才有说服力,大家才能跟着你走,才能真正当好‘孩子王’。”王敬群坦言,这是自己从张爱萍等老领导、老首长身上学到的。

  “要妥善正确地处理各种矛盾,团结广大团员青年为实现革命目标和完成任务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参加革命时王敬群年纪比较小,他感受到,革命队伍像个大家庭。“余泽鸿、张爱萍、陈毅等老首长把我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言传身教,关爱帮助,使我深深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一直铭记在心。”

  也正因为这样,在自己做儿童工作、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时,他也向这些老领导学习,无论担任什么职务,处于什么艰苦环境,都与广大团员青年打成一片,关心爱护他们,教育帮助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妥善正确地处理好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工作、生活上的各种矛盾。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王敬群的女儿王杨眼中,父亲是个好读书、好学习、严谨认真的人。

  “他特别喜欢读书,每天就坐在那里七八个小时,有时甚至10个小时,最多站起来走一走,吃个饭,他又继续看。”王杨不禁感慨,“他好读书好得不得了。”

  王敬群对饮食不讲究,唯独钟爱吃辣椒,“只要有辣椒,有点肉丝,他就高兴得不得了”。穷苦出身的王敬群经常说:“红军长征的时候哪有什么吃的,我们这样不也过来了吗?”王敬群到了七八十岁以后,为了给他补充营养,女儿们跟他讲道理,他才慢慢接受增加点有营养的食物。

  有一年,父亲要参加一个会议,王杨为他做了一套中山装。“我们帮他换上,他脱了,再穿上他又脱了。他说穿得这么漂亮干什么,只要干净整洁就行了。”吓得王杨不敢坚持给他穿。但实际上,衣服价格挺便宜,就是颜色亮了些。

  直到改革开放后,看到大家都穿得蛮好,父亲才肯穿这一套衣服。

  在王杨记忆中,父亲的故事远不止这些。多年前,王杨有一次回到江西老家,碰到父亲的工人朋友和曾经的下属,“那些工人都讲,哎呀,对你爸爸我们都记忆很深刻,非常艰苦朴素,非常平易近人,一点都没有官架子。”

  宽以待人的王敬群对待孩子的教育却又总是格外严格。王杨记得,在中学时父亲叫她和姐姐抄写文章,姐姐抄错了一个字,父亲就让她把一整页从头再抄一遍。姐姐不干了,为什么她就写错了一个字却要抄一整页。结果受到父亲更严厉的批评,“这么一点儿事情就这么怕苦”。

  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流行款式开放一点的服装,比如西装短裤,但王敬群只要看到女儿穿这些就要批评。“他说像什么样子,女孩子要穿得端庄一点儿,严肃一点儿,我们就吓得赶快去换”。

  在王杨看来,父亲是个典型的不讲吃喝、平易近人的人。为了方便照顾年老的父亲,家里请了阿姨,每次吃饭父亲总是记得要喊阿姨一起,“只要觉得我们对阿姨不尊重或者不礼貌,他马上脸色就变了”。

  撰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李超 学术指导/李明龙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