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安徽池州:团组织助青年“抱团”打通致富瓶颈

发稿时间:2020-07-30 12:0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12亩的全新蛋鸭养殖基地即将建成,周围乡亲们和农户都要和我一起干,销路也越来越好!”近来,安徽省东至县鸿慧禽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姚先红干劲十足。

  今年33岁的姚先红之前在浙江宁波打工,2012年年底,怀着对家乡和农业的热爱,回家从事养殖业。这受到了包括父母在内的乡亲的反对——年轻人干这行“不体面”。

  姚先红没有退缩,他转变思路,提供技术和种苗,动员周围养殖户一起干,再与批发市场合作,并且通过电商平台外销,形成产业规模。近年来,姚先红又瞄准了蛋鸭市场,去年向周边输送了200万只鸭苗,打造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带动周边地区700多户养殖户一起创业。

  返乡青年姚先红的奋斗历程是池州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实践的生动缩影。长期以来,池州市各级团组织通过典型带动引导、创新服务模式等路径,动员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产业打造、生态环保等工作。

帮扶创业青年走好发展路

  34岁的陈飞之前也在宁波打工,2012年,他回到家乡贵池区秋江街道高脊岭社区,承包水塘养起青虾。起初,养殖技术不成熟,夜不敢寐,生怕虾子缺氧死亡。

  秋江街道团工委书记蒋文君的到来让陈飞的事业有了“底气”。恰巧,蒋文君大学学的是生物专业,她与从事水产养殖科研的大学同学联系,为陈飞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找到相关部门帮其落实扶持政策。

  “以前养了20亩,现在又扩大了45亩,到了收获季节,凌晨4点起来收虾去市场,一亩收益就有5000多元!”陈飞感慨道。

  为了在当地推广水产养殖,蒋文君打磨出“阮桥社区稻虾共作种养殖基地计划”,参加该市“青春扶贫”项目与计划大赛,为当地种植户、养殖户提供新的发展思路,让不少创业青年走上了立体农业的新路。

  蒋文君和同事还深入摸排创业青年用人需求,动员贫困户前来做工,经常一整天都在走访,夏天双腿被蚊虫叮咬发炎,至今留下伤疤。目前,秋江街道辖区内的仕卿板鸭厂、兴安家庭农场等企业纷纷吸纳贫困户就业。

  “疫情期间,我还在线上直播,帮助贫困户销售近40只鸡、1000多个鸡蛋呢。”蒋文君说,能够开动脑筋,帮返乡创业青年和贫困群众解决困难,自己特别有获得感。

引导创业青年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

  走进东至县漕东村千亩农业综合体项目,400亩荷花与青山蓝天相互掩映,白鹭在水面停留、起飞、跳跃,一幅美丽的生态乡村画卷跃然眼底。

  “这是‘村企合作’新模式,由村集体和企业共同出钱打造项目,项目盈利分红给村集体经济,反哺村民。”27岁的项目负责人陈俊介绍,该项目先后流转土地1000余亩,打造集观赏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田园风情农业综合体。附近的民宿正在建设中,均由当地企业“认领”投资。

  同时,该项目带动就业人数达上百人,人均年收益达5000元以上。其中,贫困户可以投入1000元产业资金,项目每年按不低于20%的利润进行分红。

  在池州市各县区,扶贫超市和电商服务点也纷纷建立,其中也活跃着团干部和返乡创业青年的身影。在青阳县朱备镇将军村九华后海扶贫超市,笋干、干豆角、葛粉等农产品成了游客青睐的“网红”商品。

  这些产品由该村团支部书记汪顺安和当地创业青年一起挨家挨户收集而来,营业额全部返还给贫困户,旅游超市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加油站”。

  “每件商品来自哪个农户,我都一清二楚。在这一过程中,既加强了和返乡青年的联系,也增进了和群众的感情。”24岁的汪顺安感慨。

  在朱备镇江村,电商服务站负责人陈立于2008年回乡创业,接手了濒临倒闭的本土企业老木榨油坊。近年来,陈立一直坚持传统榨油方法,尝试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并在团组织引导下,通过电商平台帮助村民代销农特产品。

  有了家门口的“经销商”,村民们家里收获的农特产品,三两也好,五斤也罢,都能随时随地拿到服务站销售,2019年,该电商站点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近20万元。

  团青阳县委书记胡一马介绍,近年来,团县委围绕“如何提升乡村创业青年助力扶贫积极性”“如何突破创业瓶颈”等关键性问题展开调研。一方面发挥镇村团组织作用,主动摸排、联系在外奋斗青年,另一方面依托团干部“朋友圈”,辐射、动员周边创业青年成为工作力量;同时,帮助企业解决可能遇到的产品价格认定、补贴申请等问题,并联合相关部门,探索建立“带动扶贫”激励制度。

  团池州市委书记徐洁芳介绍,下一步,池州各级团组织还将积极构建青年人才工作体系,发挥好驻外青年人才联络站作用,凝聚各类优秀青年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章小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