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一身白色“战袍”,体重只有90多斤的沈悦好仿佛拥有了超能力。
她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监护室护士长,日复一日守护在生命垂危的患者身边与死神较量。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把这股争分夺秒争抢生命的劲头,带到了疫情“风暴眼”湖北武汉。
大年初一,她报名加入天津市首批赴鄂医疗队,带着第一批“敢死队”闯进“红区”。她挑最脏最累的活儿干,更善于在突发状况中化险为夷;紧要关头,她能为患者扛起比自己身体还重的氧气罐……今年五四青年节,这位队友眼中“最硬核的战士”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对此沈悦好说,“这是对所有医护人员的褒奖。”
接到去武汉支援的任务时,没有人知道那里情况到底有多危险,也没有人知道何时是归期。“做好防护就没问题,我们都能平安回来!”临行前,沈悦好给同行的年轻护士吃下“定心丸”。对她而言,肩负的任务不止是挽救患者的生命,还要守护每一个逆行的白衣战士。
第一批抵达武汉的天津医疗队接管了武钢集团第二医院住院大楼。初次走进大楼,沈悦好和队员吃惊地发现,这座大楼已废弃多年,室内灰尘堆积,窗户上的玻璃残破不全,然而在这极其简陋的环境下,这里已经不得不开始接收新冠肺炎患者了。
护士们穿上笨重的防护服,一边整理、清扫和消毒杀菌,一边照顾患者、协调物资,同时要时刻安抚患者的情绪。
每一次“打头阵”进入“红区”的都是沈悦好。她总是先走到病人身边了解情况,再统筹安排工作,给队友分工。每一个轮班结束,她都会目送其他护士逐一离开,自己才最后一个脱下防护服。她像家长一样关心其他护士的身体状况,却顾不上自己的鼻子被防护面罩压得通红,耳廓起了血泡……
在前线的每一名护士都必须身兼数职。每个人的工作量要比正常情况时大好几倍。除了给病人输液,实时关注病情变化之外,她们每天还必须为整个病区清洗消毒,因为患者携带新冠病毒,“地面、病床、桌子每天都要擦几遍。”遇到不能自理的患者,护士要按时喂饭喂药,还要帮他们擦拭清理大小便,“每两小时要翻一次身”。
最吃力的活儿是为需要吸氧的患者更换氧气罐。55公斤重的大罐子摆在身材瘦削的沈悦好面前仿若庞然大物。她找来其他护士一起用小推车把氧气罐从电梯推到病房门口,再一起把罐子从小车上扛下来,一点点挪到患者床边。有时候,一个班要这样更换七八个氧气罐。
使出全身力气扛完重物后,沈悦好必须马上把力量切换至最精准的针尖,给患者扎针的工作,在特殊情况下也变得困难起来。不少病人因为缺氧,进食不太好,原本清晰可见的血管会变扁而看不清楚。更困难的是,护士的护目镜里总是起雾,严重影响视线。沈悦好摸索出一个新办法:扎针前甩甩头,让护目镜片上的水滴划下一条缝,再透过缝隙快速找准血管。
最脏最累的消毒杀菌工作,沈悦好总是留给自己。她主动负责收拾病区所有患者的生活垃圾,定时给病室拖地、消毒,再背起20多斤重的机器完成缓冲区的工作区域和走廊的消杀工作。最危险的工作是处理上一组医护人员脱下来、已污染的隔离衣和防护服,她清楚,这些医疗垃圾如果处理不当,会扬起气溶胶,“我要尽全力保证每一个医护人员的安全”。
2月26日凌晨4时,大雨浇江城,武钢二院突然停电,风雨拍窗,一团漆黑。沈悦好是当班护士长,她立刻上报抢修,得到的答复是:人手不够,恢复供电需要时间。
黑暗中,沈悦好唯一的念头就是务必保证每一个患者的安全。好在当时大部分患者还在睡梦中,沈悦好沉着指挥全组队员有序分工,大家分别拿着病房内的3个应急灯照常查房,安抚醒来的患者,同时对治疗药品及运行设备进行检查,准备备用心电监护仪和血氧饱和度监测仪,以防万一。
就着应急灯的光亮,护士们有条不紊地巡视患者、为病区消毒杀菌;天蒙蒙亮时,再挨个为患者抽血、测血糖、更换氧气桶、配液等……直到恢复供电,她们已顺利完成全部医疗任务,没有一个患者因为停电出现异常状况。
在天津医疗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住院患者的状况明显好转。一名50多岁的患者让沈悦好印象深刻。刚来住院时,他的病情非常危重,血氧饱和度只有30多,整个人看上去非常痛苦。当时他情绪很悲观,认为自己可能挺不过去。
沈悦好和医护人员一直密切关注他,随时为他调节氧流量,一口口给他喂饭。起初物资和药品都严重不足,沈悦好和同事们为了给他补充营养,就想方设法帮他配营养餐,把自己从天津随身带来的牛奶、芝麻糊都拿到病房,一点点喂进病人嘴里。沈悦好不断鼓励他,“你身体底子好,一定能恢复过来”。
一天天过去,这名患者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直到他康复出院时,依旧不知道防护服背后,那些可爱的医护人员的名字和相貌。离开那天,他举起手机拍下这些白衣天使的身影,动情地说:“感谢天津医疗队!”
对沈悦好而言,目送患者康复离去的背影,是最幸福的事,“所有的辛苦和付出,全都值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