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新一代精打体系武器系统青年创新团队:青春路上 砺剑无悔

发稿时间:2020-04-29 15:0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429日电(记者 韩玉 通讯员 李丹)4月28日,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新一代精打体系武器系统青年创新团队等34个青年集体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共同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新一代精打体系武器系统青年创新团队成立于2005年,承担我国多型重点武器装备研制任务和国家重大预研项目,历经多年艰苦攻关,圆满完成新一代精打体系武器的研制,4项核心指标国际领先,5个领域填补国内空白,9项关键技术国内顶尖。这支“精打”团队作为中国国防高技术领域的青年集体代表,他们“胆量过人”,他们“严慎细实”,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砺剑人。 

  “精打”团队的“胆量过人”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做试验,如果飞行器技术状态稍有偏差,很可能就会直接落在船上,关乎产品能否如期完成试验任务,更关系到船上百号人的生命。 

  “这种天气下,你们的飞行器能行吗?”在用户单位陪试人员的一片质疑声中,此次试验的技术负责人王旭低头沉思了一阵子,回答“能!” 

  支撑他作出这样决定的理由只有一个,上百次的反复验证和环境模拟,一切数据表明,团队研制的产品可以经受住这样的考验。 

  试验船迎风出征,舱室内的每个人只能死死攥住船上的固定物才能勉强保持站立。“五、四、三、两、幺——发射”一声令下,飞行器在怒吼碧波上利剑出鞘,划出一道完美弧线。 

  “这个团队胆子最大、最敢干”,这是用户首长对这个团队的评价。其实他不知道这样“胆量过人”的事情,这个团队可不只就干了这一件。 

  一次型号设计方案遇到“卡脖子”难题,十几位国内顶尖专家给出了增加一套独立控制系统的解决方案。对于这个解决方案,团队一致认为,可能有效,但系统更加复杂,会大幅提高飞行器的设计成本,还会严重影响项目的研制进度,不到万不得已,不宜采用。 

  在经过100余次高性能计算和200多次仿真实验后,团队终于提出了一种独创的布局方案,最终得到所有专家的认可,一举为此型号省下20%的经费。 

  谈到团队这种“胆量过人”的创新精神,团队的成员一致认为是受了前人的影响。 

  该型号的技术创新率极高,非以往型号所能及,预研立项的时候,仍有很多人质疑:“你们比国外同类型号‘迷你、轻便’,指标还要比人家翻倍,凭什么?”“凭我们中国人聪明,凭我们敢想敢干。”时任该型号的老总师以近乎条件反射的速度回答。 

  当时,老总师提出的想法,被解读为“各项指标成倍翻番,非常吸引人”。但他的领导坚决反对,认为不可能实现这个想法,甚至拍着桌子和他大吵。他一边讲述自己的理由,一边把具体的实施方案拿给领导看。最终,领导被说服了。老总师把这称为“吵出来的创新”。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很多这样的老专家。比如刘永才院士,因为敢想敢干,人称“刘大胆”“拼命三郎”,还有姚绍福院士都是有想法、能充分听取大家意见、鼓励年轻人放手去干的人。 

  今天,现任型号总师邹晖也像当年自己的领导一样,他和大家约定:“可以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我说了,你也可以说,也可以吵,但核心是要提想法,必须讲明白为什么这么做,是怎么推出来的。” 

  毫厘之间的“心细如发”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精确打击武器要想成功命中靶标,要有足够的动力,也必须有精准的设计。一个复杂的系统,对每一个环节都要抠得细。 

  某次重要任务在海上悄然展开,发射却异常终止。 

  王旭作为发射现场技术负责人,从突发状况中快速冷静了下来,凭借丰富的现场经验和深厚的技术功底,在上百兆的大数据中找出了2帧异常信号跳点,成功将故障定位到平台数据跳变触发偶发现象。调整平台运行状态后,他毫不犹豫地作出继续执行发射任务的决策,如期完成当天的任务,挽救了难得的试验窗口,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 

  “要在上百兆的大数据中找出了2帧异常信号跳点,好比在浩瀚的银河系定位一颗小行星,然而他真的做到了”,王旭的“战友”李娜说。 

  在该型号每个舱段,每一条电缆的敷设都精确到毫米级,纹丝不乱,丝丝凝结着团队电气设计师的智慧和心血。 

  要让一个数米长的“大家伙”成功装配,结构设计的误差要比一根头发丝还细,为了一次完美的匹配,团队的结构设计师可以坐在电脑的设计图前,目不转睛,不舍昼夜。 

  要在汪洋大海中执行残骸打捞任务,早上7点出海,在一条八节木制渔船上,一台导航仪,一个舵盘构成操驾平台,一张散乱着被子的木床,一间上下层储物间构成的睡觉区域,团队探测小组五个人或蹲或坐在两三米见方的驾驶舱内,漂泊二十一天,终于捞到了想要的残骸。 

  这样鲜活的事例,还有许多许多…… 

  一个个看似平常的技术决策,背后是多少次彻夜不眠,多少次失败的磨砺,要在关键时刻大胆决策,更要在毫厘之间心细如发。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当今中国的青年一代飞航人理当如此。 

  “黑色89小时”之后的“红色黎明” 

  一项重大任务实施在即,关键时刻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团队遇到了一个在飞航领域前所未有的技术风险。 

  在召开12次国内高级别专家咨询会,收集200余条专家意见后,团队梳理出100余项需要逐一分析排查的因素。此刻翻开任务进度表,飞行试验必须在5天后如期进行。 

  凌晨零点,三部仿真实验室的大厅依旧灯火通明。灯光下10余名技术人员的身影来回穿梭,他们已经在仿真实验室连续工作了89个小时,机器不停人不停。 

  要在300余条仿真试验中反复采集问题线索,在细微之处捕捉蛛丝马迹,团队中2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兵”很快就感觉到吃不消。 

  “眼睛一直盯着屏幕,脑子一直在高速运转,时间一久整个人都是懵的,像发高烧一样,听得到队友在喊我,但身体已经回应不了。”团队成员魏昊楠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现场技术负责人王宇飞敏锐观察到了队员的身体变化,二话不说立即接过采集数据的工作,并督促他回家休息。其实他也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过眼。 

  在试验室简易的行军床上眯了一会,魏昊楠不顾众人反对,立即回到了工作岗位,“我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更是一名战士,战士就决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他异常坚定地说道。 

  飞行试验当天,团队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这样一种信念:以必成之心,创未有之业。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现场一片沸腾,大家相互拥抱着,又是哭,又是笑,多年沉积的深沉情感在这一刻,恣意奔放。 

  他们任由泪水在一张张满是笑意的脸上肆虐,本是青葱少年却满脸的络腮胡,仅仅三十来岁的青年骨干两鬓却早已爬满了风霜,还有团队总师消瘦且疲惫不堪的脸庞都在告诉人们,他们一路走来是多么艰辛。然而他们无悔,因为值了! 

  这些年,“精打”团队在骄阳炙烤下试验,在大雪冰封中排故,在阴绵细雨中保障,奔波在戈壁荒野,航行在万里海疆,用行动诠释了“团结奋斗、负重拼搏、科学求实、敢为一流”的飞航精神,激励着更多的航天青年献身使命,科技强军,航天报国。 

  “青春就是奋斗的代名词,百炼成钢”邹晖这样说。 

  青春路上的“诗人”不悔 

  这支团队都是清一色的理工男和理工女,却个个是“诗人”。 

  “利剑倚天起,惊雷彻汉宵。功成纵马去,落日染芦蒿。”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两千里外关河。风起粼波,星耀绿洲,五年匆匆已过。” 

  “天际流星,划破苍穹。心魔去,喜泪朦胧……” 

  每当型号出征前或成功后,团队成员的朋友圈里总是会吟出几句自己写的诗句,抒发一下豪情壮志和喜悦之情。 

  团队青年不但个个有诗情画意,更有如诗人一般对精神世界的纯粹追求。 

  成长在繁华的都市和互联网时代,大多毕业于名校的团队青年,要经住诱惑潜心研究,克服浮躁心态,要在无人喝彩时默默坚守,在悲痛烦躁寂寞时刻跟失败对着干,坚守初心,这是一场说来容易做来难的修炼。 

  “我的同学都我,图个啥?”团队成员李娜表示,有些同学的收入是自己的好几倍,虽然自己也算吃穿不愁,对比起来,还是落差很大。 

  说起这一点,团队成员均表示,诱惑不是没有,但是比起外面的诱惑,这里有更吸引他们的东西——他们毕生的理想信念,他们深爱的航天事业。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这种可以把个人的理想融入进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同生共长、命脉相连的机会和乐趣,并不能单单用金钱来衡量。 

  正是基于这样纯粹的追求,新一代精打体系武器系统青年创新团队自建立以来,先后有5人成长为型号总设计师、18人成长为副总设计师,为我国后续武器装备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人才基础。多位青年已经成长为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担任首席专家、专家组组长、核心期刊编委等重要学术职务。 

  在阅兵式上,该团队研制的设备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集中体现了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最新成就,扬我国威,壮我军威,在电视机前看到这一幕时,每个团队成员的心里都感慨万千、难以平静,当年那个义无反顾投身航天事业的倔强少年,仿佛就在眼前。 

  “这些年,无怨无悔!”每个团队成员在心里对自己说。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