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冯萌萌:播种希望

发稿时间:2020-04-27 18:47:00 来源: 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新华网北京6月6日电 6日,第二届石油精神论坛在中国石油科技交流中心召开。大港油田首席采油技师冯萌萌作了题为《播种希望》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内容节选:

  我出生在普通的石油工人家庭,爸妈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来的油田工作,这片盐碱滩是他们那时候用一筐一筐土垫起来的。妈妈退休后瘫痪在床全靠爸爸照顾。2007年6月13号,我妈突然给我打电话,她特别着急的说我爸病了胸口疼的厉害,到医院他查出了心脏病主要血管堵了两根,需要做心脏搭桥手术。大夫连着让我签了五张病危通知书并严肃的说:你必须做好思想准备,六十多岁的人了,以后出院也得有人长期照顾。我隔着玻璃门看着重症监护室里那张苍白的脸,再想想家里卧床不起的妈妈,我拿起手机向公司提出了辞职。

  一个月后爸爸出院了,为了照顾他们,我以临时工的身份成为了一名采油工,工作的小站就在盐碱滩上,工作岗位从原先的管理岗变成操作岗,环境也从写字楼变成荒郊野外的厂房,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夏天的深夜一个人去巡检,地上会有数不清的蚂蚱往你身上跳,偶尔还会有条蛇从身边爬过。更主要的是因为我当时是一名临时工,既没有转正的政策,也不能像正式工一样去参加竞聘,身边几个上班快十年的临时工还在做着同样的工作,这,也许就是我的将来。就这样我上完夜班利用休息的时间去照顾爸妈,每天干完活儿看着手指缝里都是油污的这双手,心里特别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好。

  妈妈看出我的心事,经常劝导我:做事得树立目标,是金子肯定要发光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采油厂培训学校的李老师,一个女老师能把现场工艺流程设备讲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让我这样一个从来没接触过采油工作的女孩很容易就能掌握,我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于是我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了---一定要像她一样成为一个技能水平娴熟的工人。接下来的日子里,李老师认真教授我操作技能,并鼓励我去参加技能比赛。两个多月的勤学苦练,体重降了三十多斤,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茧子裂口、合上、再裂开。 2009年,我成为大港油田有史以来第一个参加技能比赛并拿到了奖牌的临时工,公司为了激励更多临时工学技术,就奖励给我一次宝贵的身份转换的机会,我在市场化用工的合同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2013年我参加了中国石油技能大赛并再次获奖,成为了合同制员工,幸运的我也是大港油田第一例两次转换用工身份的临时工。

  妈妈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要干就要干好得对得起企业的培养。于是大赛回来之后我更加努力的工作,我爬上九米高的抽油机支架和男同志一起调整光杆对中,我在寒冬腊月用铁锨一下一下的挖冻土给管线补漏,我趴在地上用手去掏堵住了下水道的油棉纱,我无数次的盘过注水泵的皮带轮。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坚持,2013年我晋升集输技师,2014年我考取采油技师,2017年我考取采油高级技师,2018年聘为公司首席技师,2019年4月28号,以我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

  多年来的一线工作经验,让我对采油工尤其是采油女工的艰辛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们管理的井越来越多,设备越来越多,退休的职工也越来越多了,每年的新员工越来越少,这么多的活儿由谁来干?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我希望能够用自动化的技术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因此,2013年我大胆的提出“引进数字化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合理化建议。采油厂特别重视,我们从5月份开始进行无人值守先导实验,两年的时间我们进行了数百次的设备调试和现场实验,由原先的三个采油队和输油队、计量队共5个基层队13个班站变为由9个班站重组而成的作业二区,实现了采注输工艺从分段式到一体化的管理,形成了油水井信息自动传输,我所在的小站无人值守、大站少人值守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用工人数12%,人均油气产量提高了49.4%,并且以我所管理的王徐庄油田进行命名,这就是得到集团公司高度认可的“王徐庄模式”。

  有人说播种一个习惯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会收获一种希望,我想说播种希望,收获的将是开启另一种人生旅程的金钥匙。回首十二年的工作历程,我从一名临时工到中国石油的正式员工,从一名初级工到采油首席技师,从一名普通的夜班工人到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个人的不断成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满怀希望,继续追逐新的梦想,我相信我们大家的梦想交织在一起就是我们的石油梦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