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平谷青年张海龙:守好基层防控人员的夜宵餐桌

发稿时间:2020-04-16 08:0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张海龙正在给送餐箱消毒。受访者供图

  疫情防控卡口值班人员向爱心送餐志愿者敬礼。受访者供图

  扫一扫 看视频

  “雪大了,赶紧吃口热乎的,晚上把这帐篷扎紧点。”3月12日,张海龙和志愿者们踩着雪,借着车灯的光,把装有肉包子、鸡蛋、蛋花汤、柚子茶和红霄梨的夜宵餐盒,送到正在北京市平谷区镇罗营镇疫情防控卡口值班的崔明海(化名)手中。

  崔明海连忙起身,披了件薄衣,一只袖口高高地悬空卷着,另一只胳膊半露着,“谢谢了,谢谢了,谢谢了……”

  张海龙不记得听到了多少声“谢谢”,但记得崔明海用唯一一只手接过夜宵时,眼睛里透出的光以及背后被风雪吹得有些摇晃的帐篷。

  镇罗营镇位于平谷正北方向的山区地带,夜间气温低。为了保证夜宵的温度,来不及寒暄,张海龙便匆匆上车赶往下一个卡口。今夜,他要为该镇45个村卡口的200名基层防控人员送夜宵。

  张海龙是北京市平谷区餐饮商会副会长、平谷区青年创业协会志愿服务队队长,是一名餐饮人。在餐饮业经历疫情带来的“寒冬”时,张海龙却做了一件暖心的事。

  2月23日,他组织开展“一同战‘疫’”爱心餐饮送温暖活动,为平谷区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送去爱心夜宵。截至3月17日,在为期25天的第一期活动中,共带动42家爱心餐饮企业和103名志愿者参与,为16个乡镇街道、2个派出所等单位送去爱心餐包6167份。

  做志愿者不是作秀

  “发起时,很多人觉得我是在作秀,或者出于盈利目的。”志愿服务活动初期,一心想“送温暖”的张海龙却受到了许多质疑。

  疫情发生以来,张海龙便一直在志愿服务一线,先后前往医院、商场、车站开展防疫宣传引导、数据收集等志愿服务工作,并参与录制防疫宣传片进行线上宣传。同时,他还带领雷锋车队志愿者为18个乡镇运送防疫物资。

  在这一过程中,他常常与基层一线防疫工作者接触,知晓他们的不易。“平谷是北京市唯一一个没有疫情的区,基层防疫人员功不可没,尤其是值守夜班的。”

  出于“让他们吃口热乎的”这一再简单不过的初衷,他找到平谷区餐饮商会会长高小勇和几个餐饮企业负责人商量,“没想到一拍即合。”张海龙说。

  “我先出1000份餐。”思家爱心饺子馆老板陈路遥带头表态。

  “当时也担心大规模招募志愿者会造成人员聚集、感染新冠病毒。”他便主动跟团区委副书记赵菊沟通,希望征集专业的志愿者。他还调动自己公司员工承担对接和送餐的志愿工作。

  查阅天气预报、确定志愿者是否满足非离京人员、身体健康等条件,分配防护物资、提前联系餐饮店确定菜品和出餐时间、志愿者分组配送、统计乡镇卡口人员数、优化送餐路线、数据公示……他紧绷安全这根弦,每一个环节对他来说都是从零开始。

  因平谷的东、南、北三面环山,张海龙和志愿者们送餐时不仅要走夜路,还要走山路。“山里很多小路是没有路灯的,很多时候都只能靠志愿者的记忆走”。

  张海龙为确保安全,根据志愿者的居住地,2-3人一组,新老志愿者搭配、男女搭配,就近分配送餐地点。菜装盒、盒装袋、装爱心卡、打包、消毒、装车出发,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磨合,张海龙和志愿者们还摸索出了一条送餐流水线。

  3月2日晚9点,张海龙出发前往王辛庄镇送餐。

  “先是下小雨,后来是中雨、小冰雹,到镇口的时候又下起了大雪。越往北走,气温越低,雾也越大,车子越开越慢。”那晚,张海龙回到家已是凌晨。“沉下心来做了几次活动后,质疑声也慢慢少了,毕竟没人会大晚上不睡觉出去作秀”。

  不滥用志愿之心

  随着流程的不断完善,送餐活动越做越“有样”,张海龙这才放心公开征集更多志愿者、组织更多餐饮企业加入。

  “疫情对餐饮业来说,是一场军训。”张海龙了解到,许多餐饮店因年前屯货多、春节又没能营业,加上房租水电员工工资等压力,亏损严重,“这么艰难的情况下,还出食材、厨师、包装来支持爱心送餐活动,我们的活动更不能滥用他们的爱心”。

  张海龙认为,志愿服务是公益的、无价的,不能寒了每一颗做志愿服务的心。

  为减少餐饮店的压力,张海龙提议店家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定菜品、一天一家店,一期活动10天。但因为报名参加的餐饮企业过多,10天期满后,为了不打击大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延长了14天。

  “我们年前菜囤得多,有一分力出一分力。”芙蓉小镇老板孟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为了保证菜品新鲜、安全,菜价很高的时候,我们也照样配足分量,从来没想过在这上面‘抠’。”

  记者在配餐单上也看到,随着活动的推进,菜品种类不断丰富,包含了主食、热汤、水果、热饮、小吃等。

  志愿者曹晓慧是平谷金海湖镇洙水村人。3月4日晚,她把爱心夜宵送到了家门口的防疫卡口工作人员手中。

  曹晓慧是张海龙公司的一名员工,全程参与了爱心送餐活动。

  “因为做志愿者,我知道了一线工作者的辛苦付出,理解了志愿者的无私奉献。”3月6日晚,曹晓慧和志愿者们冒雨给被称为“平谷南大门”的大旺务综合检查站的值班人员送爱心夜宵。

  因连日来的消杀,检查站弥漫着消毒水的刺鼻气味,工作人员混着这股味道轮流就餐。突然,一辆大卡车逆行闯卡,“饭还没吃完的他们迅速冲上前处理,他们正是守护着平谷边界‘防火墙’的逆行者!”

  和曹晓慧一同战“疫”的志愿者中,有的是退役军人、教师,有的是茶叶店和水果店老板,还有母亲带着孩子来做志愿活动的。他们出车、出力、出物资,不求回报。

  3月18日,北京平谷区山东庄镇鱼子山发生森林火灾,许多地方因此断电。得知一些卡口值守工作人员的手机没电,张海龙在志愿者群内号召为他们筹集充电宝。

  “我店里有10台共享充电宝。”

  “我家里有两个,都是满电,我自己送过去。”

  不到半个小时,就筹集到了近50台充电宝,“很多时候大家都是一呼百应。车不够的时候,几分钟内就有志愿者主动请缨;有时候餐漏了几份,只要在群里‘喊’一声,不管距离多远,都会有志愿者报名送来”。

  志愿服务亦是教育

  “爸爸可不可以出去呢?”

  “我不让爸爸出去玩。”

  “那去给防控人员送夜宵可以吗?”

  “可以的,但要保护好自己哦。”

  在出门做志愿前,张海龙都要“征求”4岁的女儿和两岁的儿子的“意见”。他把这当成教育的一种形式,用实践告诉孩子什么是志愿服务。

  张海龙回忆,一次,在送餐回来后,他发现一个孩子正在餐厅写作业。原来,孩子妈妈曹春香是送餐志愿者,因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在家,只能带孩子来工作,“有志愿者告诉我,曹春香还从自己的茶叶店里拿出100多袋茶叶送给一线防疫工作者”。

  在103名志愿者中,有5名未成年人在父母的监管下,成为小小志愿者。

  3月16日,10岁双胞胎兄弟刘栩豪和刘栩珲第一次“上岗”。 在母亲的陪同下,消毒、测温、打包、搬餐箱……兄弟俩忙得热火朝天,没喊一声累、没叫一声苦。

  “希望他们能亲身感受到逆行者就在身边,在心里埋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种子。”双胞胎兄弟的母亲张芳(化名)说。

  “志愿服务对我们成年人来说,也是一种教育。”20多天来,张海龙不仅用实际行动消解了曾经的质疑声音,也在爱心餐饮店和志愿者们的感染下,坚定了志愿之心。眼下,他正在为第二期送餐活动做准备,并承诺“让平谷所有乡镇卡口人员都吃上暖心夜宵”。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