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云南故事特别策划·战疫】春城的4.1万束“微光”

发稿时间:2020-03-28 08:45:52 来源: 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心理咨询师李金曼。(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新华网昆明3月26日电(念新洪 丁凝 赵普凡)志愿者们常用“微光”形容自己,微小、平凡、不起眼,但却努力闪烁,温暖和照亮他人。岁末年初,疫魔肆虐,千千万万的“微光”不断点亮,投入战“疫”行列!

  来自共青团昆明市委的统计数据,在春城昆明,有近4.1万名战“疫”志愿者,他们在大街小巷、在你我身边,做着力所能及的“小事”。微光点点,他们从未想过被铭记,但他们不应被遗忘。本期云南故事,我们“追着”春城里的3束“微光”——出租车司机杨关友、五华区社区防疫青年突击队、心理咨询师李金曼,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光与热。

  出租车司机杨关友。(新华网 丁凝 摄)

  点亮微光

  “你们别来拍我了!换个人吧!”前期电话沟通中,出租车司机杨关友不停地拒绝,直到采访当天,他还有些抵触,原因是觉得自己没做什么,不值得被报道。“你们多拍拍他们,他们才伟大!”杨关友边开车边向后排指了指,那里坐着他每天都在义务接送的一名医生。

  2月8日一大早,杨关友拉到一名乘客,一听是到昆医大附二院,便留心一问,得知是医生后,杨关友怎么都不肯收钱。考虑到当时打车还很难,杨关友留下电话号码,承诺以后每天都负责接送上下班。

  后来,了解到昆明出租汽车协会正在开展“爱心送医”志愿服务活动,杨关友立刻报名参加,除昆医大附二院的刘医生外,还和西山区人民医院的施医生结对,每天义务接送她们上下班。

  与杨关友加入志愿服务的时间差不多,2月6日以来,共青团五华区委通过“志愿圈圈”微信小程序,迅速召集并组建起多支志愿者队伍,其中一支,是专门负责老旧小区值守、宣传、消杀、体温测量等工作的“五华区社区治理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00后张婕,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作为篆塘社区的一名文化专干,得知志愿者召集的消息后,她立马报名参加,“我从小就在这个片区长大,现在工作也在这块,我想要保护好它!”

  云南师范大学培训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培训中心主任李金曼,曾参与过汶川地震、昆明“3·01”暴恐事件、鲁甸地震等的心理援助。疫情暴发后,她很快加入到共青团昆明市委、“12355”等心理援助平台的志愿服务中,“大年初二就开始接听热线了。”和张婕一样,李金曼也认为,疫情当前,就应当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做一些事情,“我的专业知识过硬,经验足够丰富,可以做好一个倾听者、支持者、陪伴者。”

  “五华区社区治理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队员张婕。(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微光闪烁

  早上7点20分,杨关友准时到达拓东体育馆对面的人民巷,接刘医生到昆医大附二院;接下来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虹山北路,接施医生到西山区人民医院。送完两位医生,时间已近8点半——作为出租车司机,他把客流量最大、最好接单的时间,都留给了两位医生。

  上午9点,篆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楼前,张婕利落地收拾起自己的“装备”——喷雾器、消毒片、志愿者红袖标,和往常一样,她今天上午要完成新闻路226号—236号3个老旧小区的消杀工作。

  步行15分钟左右,张婕到达自己负责的第一个小区,和保安打过招呼后,她来到院子里的自来水管前,开始往喷雾器里加水,再按比例放入消毒片。“加满有20多公斤那么重!”在其他志愿者的帮助下,张婕背起沉重的喷雾器,开始消杀作业。“楼道、单元门这些使用频率高的地方,是消杀的重点;垃圾筒也是一个重点,因为容易滋生细菌;还有角角落落不容易被清理到的地方,也要进行消杀……”

  11点40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张婕终于完成了3个小区的消杀工作。坐在院子里稍作休息时,她掏出手机秀了一下微信步数,“已经过万了!”

  中午12点30分,正在家中招呼两个女儿吃饭的李金曼,听到手机在响,拿起一看,她立马向旁边的母亲做了个手势,示意她照顾小孩,然后一边快步走进房间,一边接起电话,“喂,妞妞!吃饭了没啊?”

  李金曼口中的“妞妞”,是一名患有郁抑症的初中生,父母分别是警察和护士,疫情暴发后,双亲很早便返回岗位,留下她一个人在家里。刚开始的几天,妞妞特别不适应,甚至半夜了还发信息过来,“老师,我很害怕。”“老师,我太痛苦了,我想爸爸妈妈。”无论多晚,李金曼总会第一时间回复,和她聊学习、聊生活、聊情感,并教给她一些舒缓焦虑情绪的方法。“现在这个时候,她需要我,或者说至少能想到我,我愿意去倾听、去陪伴。”

  下午5点30分,杨关友将出租车停靠在昆医大附二院附近,等待刘医生下班。同一时间段,张婕完成一天的工作,回到了篆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当天下午,她和几名志愿者小伙伴一起,在小区做着体温测量、外来人员登记排查、防疫宣传等工作。整理好第二天要用的“装备”,张婕掏出手机刷了一下微信,“不出意外的话,今天又是朋友圈步数冠军了!”

  李金曼老师,此时也刚刚结束在盘龙区消防救援大队的抗“疫”专题心理辅导课。回到家照料两个女儿吃饭学习,再完成一些学校的工作后,她会在睡前习惯性地把手机放到枕头边,“抑郁症患者经常会半夜睡不着觉,特别又遇到疫情这样的特殊情况,万一妞妞或我的其他患者发信息过来,我能第一时间听到并回复。”

  心理咨询师李金曼,正在给消防员开展抗“疫”专题心理辅导。(新华网 念新洪 摄)

  微光成炬

  2月8日以来,杨关友已连续接送医护人员一个多月了,闲暇时和在曲靖的家人视频,儿子不停地说想他,问他什么时候回去。但杨关友内心早有决定,会一直接送两位医生,直到一切恢复正常。

  像杨关友这样参与“爱心送医”志愿服务的出租车司机,在昆明有400多个,“一个人接一趟,就接得400多个;一个人接两趟,就接得800多个。人多力量大,我们每个司机做一点小事,加起来还是能起些作用的!”

  五华区社区防疫青年突击队,共召集到35名志愿者,这支由90后、00后组成的年轻队伍,活跃在多个老旧小区,做着体温测量、外来人员登记排查、小区环境消杀、防疫知识宣传等工作,服务范围达600余户。

  与“看得见”的志愿服务相比,心理援助或许有些难以量化,但其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自春节以来,在李金曼长达一个多月的倾听、陪伴和支持下,妞妞度过了最难熬的时光,“小姑娘跟我说,她自己都没想到能一个人在家待那么多天。”

  除个体的心理援助外,疫情暴发后,李金曼还和学校的同事及学生一起,为消防员、公交车司机、机场工作人员等群体编写了心理调适手册,下一步还将重点关注和服务医护人员这一群体。

  在春城昆明,像杨关友、张婕、李金曼这样的战“疫”志愿者,一共有近4.1万名,他们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小事”,为城市早日恢复正常运转奉献着光和热。而在云岭大地、在整个中国,这样的志愿者更是数不胜数——微光成炬,必将驱走凛冬,迎来暖春!(完)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