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宁德团组织:擦亮孤独的“星星”

发稿时间:2019-12-31 13:0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有一种星星,虽然光芒微弱,却以自己的方式,装饰着那片美丽的星空。

  12月9日,在宁德市六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一群青少年正在欢快地敲打着非洲鼓,鼓声欢快跳跃、节奏明朗,让人情不自禁地陶醉在音乐的海洋里。

  谁能想到,这些小小的“非洲鼓手”,竟是“星星的孩子”——自闭症青少年。原本连学习、交流都困难的他们,参加一段时间的公益课程的学习训练后,能够完整地击打出一段段节奏。

  这一切,都得益于团宁德市委近年来推出的关爱帮扶自闭症青少年的系列举措。

  自闭症,是一种精神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能力缺失,行为刻板和兴趣局限,难以进行正常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流。自闭症青少年也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近年来,团宁德市委积极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主动参与社会治理,为广大青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尤其强调发挥资源优势,全方位帮扶特殊青少年。

  “如今,自闭症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然而,还是存在群众认识度不高、帮扶机制不到位、社会融入困难等问题。”团宁德市委书记霍立昀介绍,他们通过机制联动、社会互动、活动带动的“三动”模式,让自闭症青少年、家长和全社会共同“动”起来,构建起自闭症青少年关爱帮扶网,擦亮了一颗颗孤独的“星星”。

  机制联动——多方呼吁解难题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团宁德市委关注到了这些“星星的孩子”。一位自闭症青少年家长向团宁德市委反映,自己的孩子总是受到旁人的嘲笑,大家对于自闭症的认识度不高。

  这一情况立即得到团宁德市委的高度关注。“经过我们调查,宁德登记在案的自闭症青少年近1000名,实际数量估计至少为这个数的5倍,而且还在逐年增加。”团宁德市委副书记林妃说,这一情况,让他们触目惊心。

  林妃告诉记者,自闭症对家庭的影响远远超乎想象,因为自闭症青少年无法独立生活。一旦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基本上父母有一方要放弃原有的工作和生活,全天候陪护孩子,还要花高价去进行康复性训练。

  经过调研和走访,团宁德市委发现自闭症青少年面临着早期发现诊断能力差、专业康复治疗机构严重缺乏、救助体系不够完善、教育科学水平有待提升等困难。于是,团宁德市委积极联系教育局、残联、妇联、慈善总会、关工委等部门,呼吁他们共同关注自闭症青少年问题。

  2017年,团宁德市委借助“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平台,提出《关于进一步完善宁德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工作机制的建议》,将自闭症儿童的问题反映给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希望他们在两会期间以建议、提案等方式集中发出呼吁,共同推进关爱自闭症儿童制度化措施落地。

  很快,这一呼吁得到了市委领导、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高度重视。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专门批示,要求教育、残联等部门要加大对自闭症群体的扶持力度。农工党宁德市委将其作为重点调研课题,多次向市委有关领导报告自闭症儿童康复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在两会上作为集体提案提交。不仅如此,福建省人大代表陆盛彪在省两会上也提出建议,得到省教育厅等部门答复,并推出了要求特教学校和普通学校招收轻度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等措施。

  很快,宁德各相关部门多方联动、凝聚合力,共同打造自闭症青少年帮扶机制——教育部门要求各学校必须接收符合条件的自闭症青少年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残联为大龄自闭症青少年提供活动场所和帮扶资金……

  “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够进入普通学校,获得更多与其他孩子相处交流的机会。”一位今年刚入学华侨小学的自闭症青少年家长告诉记者,他本来还担心自己孩子会被普通学校拒绝,没想到现在这么顺利。

  用最真切的关爱,擦亮孤独的星星。如今,在团宁德市委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自闭症青少年及其家庭得到有效的帮扶,勇敢地打开心门,逐渐闪耀出独特的光芒。

  社会互动——凝聚合力汇暖流

  关爱机制的问题逐渐破解,社会融入的问题却又开始涌现。自闭症青少年把心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他们不仅需要靠近别人的机会,更需要别人来主动靠近他。

  “这样的社会融入问题,单靠部门的力量难以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互动。”霍立昀说。立足这一点,近年来,团宁德市委注重盘活社会力量,汇聚各方暖流,共同为这些“星星的孩子”撑起一片美丽的星空。

  破解自闭症青少年的社会融入问题,最重要的是家长环节。家长首先要充分了解自闭症,主动寻求治疗和帮扶,才能为自闭症早期治疗打下扎实基础。然而,许多家长一遭遇自闭症,便茫然无措、缄口莫言,生怕孩子受到旁人的冷眼。

  2018年,团宁德市委引导鼓励3名自闭症青少年家长,成立自组织宁德蓝丝带家长互助会,在促进家长抱团互助的同时,也为帮扶措施的落地打造出承接载体。随后,团宁德市委多方筹措协调注册资金3万元,提供宁德青少年之家作为固定注册地址,并积极沟通民政部门,帮助家长互助会正式注册成立了“宁德市蓝丝带助残帮扶中心”。同时,为保证家长组织能够常态化运营,团宁德市委积极沟通省市爱心基金单位,推荐“蓝丝带”参加“融合中国·成就阿甘梦”品牌公益项目的传播劝募,帮其获捐12.25万元,再加上其他爱心机构的资助,有效保障了机构常态化运营资金。

  “原来我们一直很自卑,孩子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们也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在团委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才认识到勇敢走入社会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发起组建了‘蓝丝带’,希望实现自闭症青少年社会功能康复,达到融入并自立于社会的目的。”宁德市蓝丝带助残帮扶中心负责人黄宁铃说,在团宁德市委的积极发动下,目前已有100多名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加入宁德蓝丝带家长互助会。

  家长要“自力”,社会更要助力。立足家长互助会和助残帮扶中心,团宁德市委联系教育局、体育局、残联、妇联、高校等相关单位,以及青年志愿者协会、宁德六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宁德德艺美术教育等近20个各类机构,发挥各自优势,给予资助和帮扶。

  在选择青年志愿者时,团宁德市委煞费苦心,既要尽量保证帮扶的专业性,又要确保其富有爱心。宁德师范学院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股力量,该院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志愿者在教学技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给自闭症青少年提供更好的帮助。

  宁德师范学院教师周珍霓是一名极为热心的志愿者。她不仅自己主动参与关爱自闭症志愿活动,还发动同事、学生、青年志愿者一起参与,对接校方组织多批志愿活动和实践活动,帮扶自闭症青少年近千人次。

  “相比康复性课程,自闭症青少年更需要融入社会生活,尽量多与人接触、交流、互动。”蕉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黄浅引说,发动志愿者共同参与帮扶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举措。

  活动带动——多措并举促融入

  有保障机制,有人员力量,剩下便是帮扶活动的问题。对此,团宁德市委也探索出了有益的路径。

  “专业的康复训练由康复机构承担,我们团委要做的就是为自闭症青少年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带动他们融入社会的积极性,让他们打开眼界、伸开双手、迈开步伐,迎接一个新的世界。”霍立昀说。

  打开眼界,就是尽可能尝试各类多样的活动;伸开双手,就是多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迈开步伐,就是多走到室外与外界进行交流。以此为着力点,团宁德市委让许多自闭症青少年渐渐融入这个社会,提升康复效果。

  12月9日,记者在宁德市“暖星工坊”看到,几名自闭症青少年正在志愿者的陪同下,亲手制作拼木工艺品,虽然效率不高,但最终也都做出了合格的产品。

  “这些都是孩子们亲手做的,到时候团委等部门也都会帮我们进行义卖。”家长陈先生指着一些工艺品和画作告诉记者,他们还将一部分画作转印到衣服、杯子上,打造成不同产品。

  今年4月,团宁德市委联合宁德市残联,共同打造了一个特殊的创业平台“暖星工坊”,为自闭症青少年提供了170平方米的场所,为每位具备一定劳动力的自闭症青少年支付每月400元的保底工资,为他们配备“一对一”的志愿者服务,并积极为他们制作出的产品寻求义卖等渠道,帮助他们自力更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相应的回报,增强其融入社会的信心。

  “对我们家长而言,更重要的是,看到孩子能够像普通人一样,通过自己的双手进行劳动,承担起一个社会人的职责。”家长陈先生说。

  这仅仅是团宁德市委让自闭症青少年“打开眼界、伸开双手、迈开步伐”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团宁德市委通过五彩缤纷的活动,让自闭症青少年走出自己的世界,走进世人的眼帘,成为关爱帮扶的“宠儿”——

  开展“青春暖冬·星星的孩子在闪耀·绘画手工”亲子活动,自闭症儿童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完成绘画、DIY手工等课程;

  开展“拥抱四分之一周末”星妈喘息活动,既让自闭症儿童在志愿者的陪同下制作黄油饼干和奶油杯蛋糕,又让家长有了自由活动的时间;

  以“世界自闭症日”为契机,面向全市广大青年开展宁德市自闭症儿童网络公益活动——“关爱自闭症儿童·今天不说话”……

  这样的活动不胜枚举。团宁德市委不仅对接各类公益组织,常态化开展架子鼓、非洲鼓、绘画、轮滑、英语、舞蹈、主持等公益培训,以及DIY制作、文艺演出、一对一帮扶等多样化的活动,还针对自闭症青少年家长,开展了星妈喘息、健身课、家长成长课堂等一系列缓解压力的活动。

  据了解,宁德目前关于自闭症青少年的公益活动每月达40场左右。尽管2019年尚未结束,便已开展了500多场次的活动,获益青少年达6000余人次(包括直接受益人次和间接受益人次),所有课程和活动均为免费。

  有人说,他们是最纯洁的天使。有人说,他们是落在凡间的星星。正是有像团宁德市委这样温暖的组织,这些“星星”才得以闪耀出独特的光芒,让那片星空更加璀璨而迷人。

  郑雨桐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陈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