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西安财大:把扶贫收获带进思政课堂

发稿时间:2019-11-16 10:3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将扶贫收获带进思政课堂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日前,西安财经大学偌大的报告厅内坐无虚席,一场特殊的思政课在大学生中掀起了空前热潮。

  授课者是刚从乡土田野归来,圆满完成“脱贫攻坚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任务的老师和同学;台下的听众是200余名学生党员和辅导员代表;西安财大校党委书记杨涛则成为这堂特殊思政课的“点评人”。

  9个月时间,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出发,自祖国的“东极”黑龙江佳木斯到祖国的“西极”新疆乌恰县,累计深入62个乡镇的150多个行政村,深度走访8000余名农户,对参与走访调研的180名大学生来说,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乡土实践。

  9个月里,大学生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调研员的身份参与并主导了22个县的“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工作”,为我国扶贫攻坚搜集了大量客观数据。

  “如何将这些来之不易的体会转化为‘动能’,推动学校3000多名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在杨涛的倡议下,“扶贫评估、致敬祖国”师生宣讲团成立。

  “2016年,我国在贫困县退出工作中正式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报告会现场,带队老师宋敏向在座大学生做了形象比喻:精准扶贫中,老百姓是出题人,地方政府是答卷人,第三方则是阅卷人。

  作为第三方评估参与单位,西安财大调研组承担的评估任务主要是:一看“房”——住房是否有保障;二看“粮”——是否吃、喝、穿不愁;三看主要劳动力“强不强”,医疗是否有保障;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

  为获取最真实的一手资料,调研组师生克服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40摄氏度的酷暑,以及海拔4500米的高原反应和长途颠簸,进村入户、实地调查。调研结束时,他们不仅向有关部门提交了极具价值的评估报告,还撰写出50万余字的系列报告《贫困县退出专项调研感想》。

  鲜活的故事、生动的语言、震撼的画面,报告团成员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还原——会场里始终激荡着浓烈的爱国情。

  “白衣圣人”吴登云和“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是宋敏讲述的两位令他感动至深的人物。在素有“中国西极”之称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县人民医院原院长吴登云将一生奉献给了帕米尔高原。30多年来,他无偿献血30多次,共计7000多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血液总量。

  吴登云还曾从自己身上取下13块皮肤,给烧伤患儿移植。他还为当地培养了340多名克族医生,在戈壁滩上建起园林式医院。他劝说唯一的女儿和他一样留在乌恰县医院工作,不幸的是,女儿因车祸去世。

  另一位是布茹玛汗·毛勒朵。19岁时,她与丈夫来到乌恰县吉根乡,成为第一批冬古拉玛山口的护边员。她用56年时间坚守在祖国470公里的边防线,足足走了20多万公里。

  巡边时,只要见到能够刻字的大石头,布茹玛汗就刻上“中国”二字。她还亲手埋下了10多万块带着“中国”字样的石块,创造出56年无一例人畜越境事件的守边业绩。布茹玛汗说:“我熟悉冬古拉玛山口的每一块石头,就像熟悉我家抽屉里的东西一样。”

  “这样浓烈的爱国情,绝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深深根植于乡亲们心中。”调研队员梁垚说。

  在山脉延绵、难见绿色的乌恰,梁垚入户走访时见到一位柯尔克孜族大妈,虽然大妈的眼睛几乎看不到东西,但却托人将“热爱祖国”4个字工整地绣在了桌布上。

  原来,这里的大多数人家日子过得都很艰难,孤身一人又有眼疾对大妈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后来有了扶贫政策,村里为大妈申请了低保户和贫困户,使她的生活有了保障。村里还发展了畜牧产业,贫困户有了分红,住进了政府新修的房子。谈起这些,大妈脸上洋溢着对现在生活的感恩和满足。

  宣讲团成员赵志明搜集到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选派驻村帮扶干部277.8万名。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有662名基层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献出宝贵的生命。5年来,农村累计减贫6853万人,减贫幅度接近70%;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年末的10.2%,下降到2017年年末的3.1%。

  “调研脱贫攻坚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而将调研所得搬上思政课堂,更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探索和尝试,它能让这样的宝贵收获影响和引导更多青年学子。”西安财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闫团结说。

  很多学生纷纷表示,“脱贫攻坚是一场‘战斗’,能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参与或感知这场战斗,得到磨练成长,是一种幸运。”这堂思政课也让青年学子感受到了重任在肩,“未来,我们追求理想的道路会更加脚踏实地。”

责任编辑: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