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加强青年发展谋划 推进国家战略规划落实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会议专家发言主要观点摘要

发稿时间:2019-03-28 07:1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3月25日,《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专家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围绕如何做好专业指导、服务青年发展进行深入研讨交流,本报特辑录整理专家发言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骆郁廷(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

  青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决定成立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加强青年发展谋划,是一项非常有远见的战略举措,对于提高我国青年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实效性,推动我国青年由自发发展向自觉发展,由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由短期发展向持续发展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保国(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关于推动规划落实的工作建议:一是重点关注900万农村留守儿童和2000万城市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这两个群体,在拐卖儿童、性侵未成年人、使用童工、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网络空间保护等方面加大法律修订和政策研究力度。二是要靠国际化的视野推动工作,借鉴有关国际标准改进青年工作,加强与联合国等相关国际青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大力推进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化进程,重视司法保护的兜底作用。四是推动教育部门在高校相关专业设青少年问题研究专业方向。

  廉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

  作为专家委员,我认为应该加强三个方面的能力建设。一是加强研判青年发展趋势的能力。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迭代快,要根据新的时代变化不断作出新的科学判断,将研究成果尽快反映到规划落实中;二是要加强认知青年生态全貌的能力。青年发展规划给了我们更宏观的视角,站在国家的层面上思考青年对社会的影响。今后的研究工作要从战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从学术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从群体层面上升到全局层面,重新审视我们的研究范式,让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为青年服务;三是加强驾驭青年意识形态的能力。要把党的理论主张和每个青年成长成才之间的必然联系理清楚、说透彻,在个人梦和中国梦之间搭建起逻辑的桥梁。

  姚建龙(上海政法学院副院长)

  通过专委会这个平台,我们多学科背景的专家应该加强青年问题的研究。比如青年心理问题、青年就业问题、青年教育问题;加强对青年现象背后的学理分析,比如为什么现在的青年愿意送快递不愿意进工厂等现象。当前,青年工作面临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转变,最难的是专业化,所以专家委员会的成立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国新时代的青年发展格局,是通过《规划》来落实,经过专业化的方式推进。因此,我建议将青年法立法调研纳入专家委员会研究日程,推动青年政策法律化。世界各国关于青少年的立法一般有三个部分:一是儿童法以福利权为主,二是少年法以罪错行为的预防和矫正为主,三是青年法以青年发展为主。

  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

  青年发展包括很多方面,但是教育是根本性的。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加注重以德育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二是要发展更加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一体化均衡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均等化;三是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关注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四是更加关注社会教育,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配合;五是关注青年当中的特殊群体,我们国家专门学校发展有待改善,虽然这个群体人数少,但是要更加关注他们。

  王荣辉(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院长)

  我从体育的角度谈几点建议:一是要在《规划》实施当中,注重不同条例、不同意见和《规划》之间的衔接。比如《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这在规划实施当中要全盘考虑;二是注重不同部委工作的配合,通过联席会议机制群策群力,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发展水平,这个机制非常好;三是在《规划》实施当中,注重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的分类促进。总而言之,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天天面对青年群体,我们和大家一样希望青年得到全面的发展,也愿意为推动青年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杨菊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教授)

  婚姻家庭尽管是一个私人的领域,却是有很强的公共领域溢出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家庭好,社会才能好。在社会转型中,年轻人的婚恋也产生很多新的问题。一是传统性与现代性同在,对婚姻的恐惧和对婚姻的焦虑并存。火极一时的电视相亲节目现象,两三千万的农村大龄男青年群体,这些都值得关注和研究。二是择偶的标准呈现多元化。对物质的追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天价彩礼不仅仅在农村,在城里也是一样,丈母娘推升房价。因婚致贫现象,值得进一步探究。三是婚姻的稳定性问题。中国的离婚率在过去这些年是持续攀升的,已经超过了韩国和日本。离婚人群主体是年轻群体,包括闪婚闪离现象,离婚的高增长对家庭的稳定性带来冲击。四是养育的问题。全面二孩政策后,年轻人的生育行为并不像预期那样。年轻人正好是发展的时候,同时也是家庭人口再生产的时候,哪怕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到子女的身上,还是不能缓解工作和家庭的平衡。

  张丽宾(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主任)

  青年是我们国家发展最宝贵的人力资源。2018年16~30岁人口2.8亿,2020年预计下降到2.5亿。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和促进青年就业。现在还有一部分青年不参加就业,不参与经济活动,非就业、慢就业,自愿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情况越来越多。青年还存在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超时工作,还有很多青年参保意识不强,创业成功率也比较低。虽然我们国家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大,但是我们国家正处于技术进步的关键时期,总体上有利于青年就业。因为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新的产业。而且我国已进入到以服务业为主的就业阶段,可以创造更多可持续的就业岗位。总体来讲,目前的形势是有利于青年群体人力资本的增值,为他们就业创业创造更好的环境。

  汤景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

  关于青年文化,跟大家探讨4个方面问题。一是青年网络文化空间。具体来说,媒介接触问题、网游使用问题、网络文学创作和阅读问题、网络音乐等,都非常值得注意;二是青年的舆论引导和规律值得深入探索。新的媒介环境之下,青年传播和引导的规律值得深入研究。这方面,团中央官微已经作出比较好的表率;三是发挥青年主力军作用,提升文化软实力。我们暨南大学本身就是侨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对中国制度优越性的体验非常直观;四是引导青年从事文化产业。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借助互联网、借助新媒体创新创业,很多小镇青年在做快手,这很值得关注。这两年移动短视频的兴起,青年是主力军,这方面可以做的工作还是非常多。

  萧鸣政(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提几点建议:一是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就业创业要从小抓起,从学生时代抓起;二是营造一种创业文化,宽容失败。青年什么都想干,如果我们没有营造创新创业文化,不允许失败,不鼓励失误,他们就怕创业了;三是加强《规划》实施的评估工作,《规划》的实施通过评估去推动,评估是关键。

  刘精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这块,《规划》涉及的内容已经非常全面、非常完整、非常深入。14~35岁是比较长的发展阶段,从未成年到成年到完成学业到就业,包括婚姻家庭等等一系列的生命事件都在这个年龄段。我们要搞清楚这个年龄段的青年群体主体是哪些,需求是哪些,也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儿童、贫困群体、残障人士等青年群体的社会融入问题。我们应该搭建几个重要的社会融入平台:第一是社区;第二是网络社会的融合平台,这是更广泛的社会融合平台;第三就是高等学校,高校学生是构成非常复杂的群体,来自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来自不同的城乡背景,来自不同的区域差异、文化背景,这是要深入讨论的一个问题。

  高维俭(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是一个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是一个软实力培育的战略,意义非常重大。这30~40年来,我国在硬实力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咱们的软实力尤其青少年发展后劲的软实力是有待提高的。软实力的培育和提高,不像GDP一样,投入多少能计算出来,需要人的信念,需要对社会发展和对青年发展的信念来支撑。而且这项工作根本不需要基础建设投入那么多,但是产出在几十年后,在百年后是不一样的。

  张鸿巍(暨南大学少年及家事法研究中心教授)

  建议关注青年学学科建设,这次专委会一共聘了49位专家,分在10个发展领域,涉及专业背景更加广泛。比如我们青少年和未成年人法学研究的学科培养就遇到了瓶颈问题,在我们建言献策的时候,感觉到专业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建议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除了给主流学科配套资源外,要给予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彭希哲(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2019年是个特殊年份,处在特殊阶段,“十三五”临近收官,各方面都开始谋划“十四五”规划。建议专家委员会做一些预研究,把我们对青年发展的建议提供给各个部委参考,在作“十四五”规划相关工作的时候考虑进去。

  关信平(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

  青年社会保障这块还是很重要的。因为青年一方面在国家建设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另外一方面青年也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把他们作为社会保障的重点对象。(记者 杜沂蒙)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