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科学之光” 照进江苏高校、科研界

发稿时间:2018-11-02 07:16:00 来源: 新华日报 中国青年网

  《大地之光》剧照。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见习记者 陈 俨摄

  2018“共和国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汇演活动日前在南京落幕。全国9所高校带来的9场科学家主题剧目,分别在南京、苏州、无锡、扬州、南通、淮安等地上演,27场演出场场爆满。

  重现9位科学前辈“科研人生”

  “我不想只扮演李四光,我想靠近他,做真正的‘李四光’。”10月20日,在南京举办的“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江苏汇演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地质大学演绎原创话剧《大地之光》,李四光的首任扮演者赵新雅同学介绍。通过“校友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方式,展现共和国脊梁的光辉形象,传承科学家精神,成为这一汇演的最大亮点。

  汇演活动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主办,省科协、共青团江苏省委、中科院南京分院、省社会科学院等部门联合承办。此次汇演也是该工程自2012年启动以来首次走进江苏,以话剧、音乐剧的表演形式,在江苏各地高校再现了李四光、竺可桢、钱学森、邓稼先、茅以升、杨石先、师昌绪、黄大年、罗阳9位科学前辈的光辉人生和科研故事。

  此次汇演每个剧目都连续演出3场,分为大学生专场、中学生专场以及科技工作者专场。此外,致敬科学大师读书分享会、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开展的“我眼中的科学家”征文活动,以及科学家主题图书展暨江苏籍院士传记图书专场展也在汇演期间同步进行。

  “科学之光”直抵人心

  “人这一生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如果能做一件轰轰烈烈又能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就是死也值了!”10月28日晚间,“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江苏汇演最后一场——《马兰花开》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上演。当聚光灯打向舞台,定格邓稼先不畏前路坎坷,一心科研报国的坚毅眼神时,台上台下涌动着一股看不见的“精神力量”,穿越时光,抵达现场每个人的心上。

  “修齐治平、兼济天下,是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砥砺前行的价值航标,邓稼先的事迹是我们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富矿。”在观看话剧《马兰花开》后,东大学生向记者表示。

  同为心怀理想的青年学者,同有一腔科技报国的夙愿,演出者演得投入,观演者看得入心,9部剧目的每一场演出,都闪耀着引发共鸣的“科学精神”。以《马兰花开》为例,其策划和编写历时一年有余,多次广泛地听取校内外各方意见并修改多次,凝聚着来自该剧主人公邓稼先的同事和亲友、有关当事人和见证者、不同年龄段的师生校友、艺术同行们等群体的大量智慧和心血。

  汇演期间,位于淮安的江苏护理职业学院上演由吉林大学带来的原创话剧《黄大年》。在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副院长傅玉峰看来,一部好话剧,就是一节最好的德育课,对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意义重大。对于教师来说,要学习黄大年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对于全体同学来说,要学习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

  “黄大年老师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精神对我触动很大,我是制药工程系的学生,我相信这也会对我未来的事业方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朱静茹在观看了《黄大年》后感触颇深。

  以“家国情怀”谱写新时代华章

  9个剧目、9位大师,虽科研领域不同,但“初心不变”,家国情怀是贯穿他们一生奉献的“主线”,也是应对挫折、困难时最珍贵的“法宝”。

  步入新时代,“家国情怀”依旧是激发科研人奋进的号角。“《杨石先》这部剧在创作过程中,其实是想方设法糅进很多青年人更容易接受的跨越几十年时空的表演形式,从朴实生活中增添一点幽默感,挖掘新的生命力,使得想要表达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杨石先》剧组负责人、编剧、南开大学团委宣传部部长郭威介绍,两个小时左右的剧目要将艺术情感延伸下去,存在一定难度,但希望透过真挚的演出能够让普通的青年同学和科技工作者,穿过历史,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爱国为公、奉献人民的精神。

  “演绎这样的大师、校友,除了尊敬,更觉得亲切。我们不仅是在演给大家看,也是在给自己上了一堂很好的课。”《寻找师昌绪》中师昌绪的扮演者郭凡溥说。

  “观看了由北京交通大学排演的原创话剧《茅以升》,感触颇多,特别让我感动的是炸桥那段,‘建桥是救国,炸桥也是救国’,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茅以升为了民族大义,依然炸掉他亲手建成的大桥,体现了科学家非常高尚的大局意识。”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负责人在观看后向记者表示。

  省科协党组书记孙春雷说,此次汇演活动,展现科学大师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弘扬我国科技界的优良传统,对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青年学生和社会公众来说,是一次接受精神洗礼的难得机会,必将为推动江苏创新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 王梦然

责任编辑:杨代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