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从无到有,聚焦青年发展

发稿时间:2018-10-09 00:0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批示,研究制定中国青年发展规划。2017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青年群体为对象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聚焦当前我国青年成长发展迫切需要关注的核心权益,从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文化、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权益保护、预防犯罪、社会保障十大领域,分别提出了每个领域的具体发展目标、发展措施。同时,从对国家发展、青年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角度,提出了10个重点项目。

  多方考量订《规划》

  2007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重要指示精神,团中央启动实施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并联合全国学联组建了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10年来,各级“青马班”共培养大学生骨干超过120万人,“青马工程”已经在全国高校落地生根,成为共青团组织彰显政治性特征、聚焦思想政治引领主责主业的重要工作品牌。在《规划》中,“青马工程”被列入“发展措施”的第一项,而“青年思想道德”也位列“发展领域”的首位。

  “将‘青年思想道德’列在《规划》首位,是因为青年代表着未来,青年朝着什么方向走、怎么走,关乎国家的政权安全、政治安全、制度安全。”团中央青年发展部部长杨松介绍,作为一部国家性《规划》,制订时从“党和政府的政治性考虑”“与国际青年发展的通行领域契合和匹配”“中国青年未来十年发展比较迫切的需求”这三个角度出发,确定了十个领域,每一个细节都是参照国际青年事务的优先领域,结合我国青年特点,经过团中央等51家相关部委的无数次论证,才得以一一敲定。

  2017年7月,“团浙江省委成立婚恋交友事业部”的新闻曾刷爆青年人的朋友圈。大家奔走相告:“团团要送对象了!”作为当今青年的一大“痛点”,“青年婚恋”也被写进了《规划》。

  在“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的《规划》出台背后,是团组织多年来扎实的工作基础和深入的前期调研。《规划》制定前,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曾带头组织班子进行调研,对青年发展的基本状况、既有情况做了开创性梳理,出版了青年发展状况报告,为规划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同时得益于共青团长期以来在青年发展方面所做的扎实工作,才能切实了解青年需求,制定出一份真正贴近青年的《规划》。

  和其他专业领域规划职责明确的特点相比,青年发展工作涵盖内容范围极广,涉及国家51家部委。可想而知,制订《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十分复杂的协调程序。“团中央制定《规划》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理想化’。但各部委考虑问题时,更多从可操作性上着眼。”团中央办公厅综合处处长李迪全程跟进《规划》的制订,在他看来,最终成文的《规划》是“稍微理想化且现实可操作”的。

  在制订规划的过程中,曾经遇到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社会对青年的认识并不统一。比如青年的年龄范围到底该如何界定,就一直悬而未决。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团中央等分别有自己的标准。《规划》发布后这个问题终于一锤定音,明确青年的定义是“14-35周岁”。

  “思想是行动的重要前提,思想没达成共识,实施起来就会不理想。”杨松说,“从世界青年事务来看,青年是弱势群体。在世界各国,青年失业率都大多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青年的思想最容易受外界影响,青年也是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和预防犯罪的重点群体。”而《规划》的出台,正是在呼吁社会关注和支持青年发展。

  青年为本抓落实

  被提上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程之前,《河北省青年中长期发展规划(2018-2025年)》草案历经了广泛调查研究,多轮征集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建议,多次研究审议修改完善。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对照十九大精神,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最终,几项具体到数字的倡议型内容成为这份地方青年规划的一大亮点:“引导工作在异地的青年每周至少‘给父母打一次电话’,工作在同城青年每周至少‘陪父母吃一顿饭’,参加工作的青年每月至少‘给父母200元零花钱’等孝老实践活动,将在青年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

  回忆起《规划》出台过程,团河北省委书记宋华英感触颇深:“可以说这是让我们感受到省委省政府对青年工作更加重视和支持的过程,是团组织在改革过程中一点点深入青年、了解青年、感知青年的过程,也是我们改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进一步增强工作光荣感和使命感的过程。”

  打通青年参与的接口,“开门办规划”,是团中央制订《规划》的一大考量。“《规划》不仅仅是在国家政权内部运行,还是要面向社会、面向青年的,执行和实施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杨松介绍,团中央专门成立了落实规划专家团、专家委员会,并引入青年汇智团等力量,让青年、社会智库、企业、社会组织都能参与其中。

  同样秉持青年为本的理念,团天津市委在调研阶段,先后召开各界青年座谈会、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形成征求意见稿后,依托网络平台征集意见建议4000余条。

  与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相比,2017年底出台的《天津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2025年)》新增了“青年与互联网”“青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两项地方具体规划,灵感就来自上述4000余条意见建议。

  “青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被写入规划半年后,相关行动已经落地。如今,由京津冀三地团委合作打造的京津冀青年企业家论坛和中国家风青年论坛正吸引越来越多青年的目光。

  为了更好地实施规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时间成立了落实推动规划领导小组,建立了推动规划落实的联席会议机制,还积极推动各层级出台本层级的青年发展规划。截至目前,已有12个省正式出台了省级青年发展规划,还有9个省正在编制省级规划。计划到今年年底,31个省全部出台省级青年发展规划。

  “筑梦计划”是共青团中央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要求,有效服务新兴青年群体的成长发展需求,努力扩大共青团工作覆盖面,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凝聚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而实施的联系青年群体的活动。

  作为“筑梦计划”实施的一部分,今年5月6日,由共青团中央社会联络部、湖南省委统战部、湖南团省委联合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组推出的“五四”青年节新兴青年群体专题节目精彩亮相。截至5月8日9:00,据不完全统计,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中国青年报官方微博、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官方微博总阅读量3238万,宣传片播放量155万,总转发量35万,总评论7万条,点赞25万,微信阅读量6.2万,在青年群体中造成强烈反响。

  “共青团既是《规划》落实的协调督导单位,也是服务青年发展的重要责任主体,要带头做工作。”杨松介绍,《规划》制订时也考虑到十大重点项目与共青团既有工作的关联性,确保共青团能够参与项目,发挥作用。“比如青马工程、促进青年就业、港澳台青年交流工程、青年志愿者行动等,都会对既有共青团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长远眼光观效果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参与总体水平不仅低于老一代农民工,而且与其他劳动力群体相比也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参与状况仍不容乐观……”在不久前出版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中,专家学者对当代中国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青年社会组织等青年群体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调研。

  《规划》实施以来,团中央针对规划中十大领域中的“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率先出版了两本青年发展蓝皮书。计划今后每年出版两本,用五年时间覆盖十大领域,并出版一本白皮书。

  这是对《规划》进行监测评估的途径之一。《规划》中提到:“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机制,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年度检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

  要对青年发展状况进行密切跟踪,首先需要确定监测指标。《规划》中的十大领域有各自的发展目标,具体分解到每一年,指标也会产生变化。因此,把领域和目标指标化、可监测化,是一项十分繁复的工作。“我们从去年开始,经历了很多环节的论证和沟通,一开始设计了100多个指标,现在变成6个核心指标、29个重点指标,估计还会减少。下一步将围绕指标进行监测。”杨松说。

  《规划》发布一年后,团中央组织了包括国家机关干部、专家学者、一线团干部在内的两支团队,到6个省份进行了试验性评估,看到了一些成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系统性青年规划,《规划》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而对《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估,需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目前,虽然暂时还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各方面工作都在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实施体系上下行动起来,建立了层级化推动机制,各项制度都在逐渐完善;组建了专家委员会,开放打通了青年参与规划的渠道和接口,青年婚恋交友、社工队伍建设等许多项目已经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进展。中长期规划见效果需要5年甚至10年时间的检验,现在还是埋头苦干推动落实的阶段,还没到总结成绩的时候。”杨松说,“不过的确可以看到,规划出台使得社会资源向青年领域倾斜,社会关注度也在向青年发展聚集,优化了青年工作的外部环境,这是超出我们预期的。”

  下一步,团中央将于近期召开部际联席会议,议定下一步《规划》实施的重大事项,包括指标监测、议事协调机制、下一年度的重点工作等。十个重点项目也要努力争取国家层面财政、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常规的研究分析报告工作将继续进行,今年选择青年就业和青年婚恋作为蓝皮书的选题。其中青年就业特别细化聚焦到“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团中央还将面向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推动《规划》在每一层级落地实施。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黄丹羽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刘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