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二汪”:焊工的世界你不懂(青春角色)

发稿时间:2018-10-08 07:19:48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说起“二汪”,在陕西延长石油化建股份有限公司,怕是没有几个人不知道。这两个相差没几岁、名字像兄弟的年轻焊工,在公司里出了名的技术好、能吃苦。

  “公司只要有急难险重的活儿,都会说,让‘二汪’上啊。”“二汪”的师傅说。

  “二汪”,一个叫汪江,一个叫汪伟,两个年轻人在公司常常并肩奋战,在第十四届“振兴杯”大赛的舞台上,他们也是搭档。这项需要由两个选手接力完成的比赛项目,他们两个配合得相当默契。不过,让他们略感遗憾的是,这次没有拿上名次。

  “能够到这样一个平台来参加比赛,自己能学到不少。看到别的选手焊的漂亮的焊口,自己就想也一定要再努力才行。”汪江说,他不是不在意比赛成绩,而是更在意自己的水平能不能更好。

  1989年出生的汪江已经工作10年了。当年,初中毕业在社会上“晃荡”了几年的他被陕西延长石油化建股份有限公司招进去当了小工,没想到,别人眼里又苦又累又脏的焊工工作,让他“一见钟情”。

  “说不上来为什么,就是喜欢这个工作。”汪江不擅表达,他说不上来的喜欢,在他师傅看来,其实是一种成就感。当年,汪江看到老师傅们在火光四溅中工作,一个个大工程就这么完工了,那是一种本事。

  不过,从小工变成人人称赞的技术工,没那么容易。刚进公司的那3个月,汪江每天都盯着师傅,看师傅们是怎么作业的,然后再拿着焊枪自己练。不听话的火花常常会溅到他的手臂上,在皮肤上留下永久的印记。有时候练得太入迷,他常常会忘了戴护目镜,晚上眼睛疼得厉害。不过,他可不在意这些,照样每天都会端起焊枪。因为他太想早一点能够像师傅一样,焊一些大工程。

  在师傅的眼里,汪江有悟性,还能吃苦耐劳,所以成长的也快。3个月之后,汪江已经能独当一面了。

  汪江可没少参与公司的一些急难险重的大活儿,可是越是难越是重,他反倒干得更起劲,因为那是对自己技术的检验。

  2014年的一个工程让他记忆犹新。那是湖南株洲的一个球形储存罐项目,高20米、容积3000立方米的球形罐几乎是国内最大的,汪江和同事们干了4个月。

  很多人觉得电焊很简单,“不就是拿个焊枪把两块金属焊到一起就行了?”

  “根本不是,你想想,20米高的球形罐要把它焊得一丝不透,哪能那么容易,而且这个球形罐的材料很特殊,要预热到250度的焊接温度才能焊,还要考虑焊缝和夹渣。”汪江说,当时是夏天,汪江和同事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每天都是汗流浃背。在球形里面焊的时候,还要忍受电焊带来的粉尘,每次作业完成出来,都像是在煤堆里滚过一样。

  类似的任务在汪江的职业生涯里多的是,高空作业、水中作业……这些他都经历过,烫伤也是常常伴随着他,最严重的一次手背烫伤,持续了一个月都没好。但他可不觉得苦,“看着20米高的大工程是自己亲手焊制的,心里有说不出来的开心。”

  和自己的“大哥”比起来,小几岁的汪伟好像更现实一点。

  “很简单,当初就是想找份能赚钱的工作嘛。”1994年出生的汪伟这样说。但没想到入了这行,他竟然还就爱上了这份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嘛”。

  跟汪江一样,汪伟刚进公司的时候也是小工,那个时候,他只能打打杂,焊个铁架子、底座什么的,连铁水和焊渣都分不清楚。他可不甘心只能干这些活儿,“那在别人眼里都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儿”。

  那时候汪伟的偶像是公司的首席技工邸亚秋,在汪伟眼里,那是一个女神一样的存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可厉害了”。他也想,什么时候自己也有这样的本事就好了。

  成长从几个月之后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公司终于给了他参与大工程的机会。

  那是2012年的冬天,公司承接了一个化学储存罐,高15米,周长大约有200米。第一次干大活儿,汪伟有片刻的紧张,怕掉链子。可是拿起焊枪,紧张感就全没了,整个身心都在手上那把枪上。

  “不能给公司丢脸。”他想着,行动上便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怕出问题,他焊得更小心,也比别人慢。为了不拖进度,老师傅们停下来休息时,他都没有停下。

  那一次,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在此后的每一项任务中,他都没有让师傅失望过。

  焊工没有技术含量?汪江、汪伟都不这么认为。“电焊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可不少,焊接材料,焊接温度,材料的厚度……学问可多了”。

  “在我们公司里,技术工人受到的重视程度不比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差。”汪江说。

  在汪江的人生规划里,他是离不开焊工了,“以后年龄大了做不了一线了,可以做技术员指导年轻人干活儿”。

责任编辑:马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