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上海市推动“双创”新引擎 释放新动能

发稿时间:2018-10-07 07:27:00 来源: 解放日报 中国青年网

  原标题:上海“双创”涌现市场化新活力

  伴随众创空间升级换代,一支支高素质、多元化的创业者团队在上海涌现,技术硬实力、“国际范”成为上海创客的新标签

  本报讯(记者 徐蒙)今年全国“双创”活动周上海分会场活动,将于10月9日—15日举行。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上海正通过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的新措施,推动“双创”新引擎、新动能进一步释放。

  目前,上海众创空间90%以上由社会力量兴办,21.5万外国人在沪创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这些新特点显示出上海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正变得更开放、更具有市场活力。

  国际范成为新标签

  近一年来,上海的众创空间数量由500多家增至超过600家,单从数量增长上看并不算快,但其发展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目前,上海推动杨浦区、徐汇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中科院微系统所、宝武集团等7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带动全市“双创”发展的新地标。

  上海同时支持社会主体盘活商务楼宇、工业厂房等存量资源改建众创空间,鼓励大企业、科研院所、外资研发中心做精做专众创空间。全市各类众创空间中,90%以上为社会力量兴办,覆盖38万多名科技类创业者。

  伴随众创空间升级换代,一支支高素质、多元化的创业者团队在上海涌现,技术硬实力、“国际范”成为上海创客的新标签。

  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管理制度

  目前,上海正在建立更具竞争力的“双创”人才制度,通过制定实施人才政策“20条”“30条”等举措,打造人才高地和人才高峰。上海率先探索了海外人才永久居留的市场化认定标准和便利服务措施,允许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沪创新创业。近五年引进归国留学人员5.6万人;在沪创业的外国人达21.5万人,位居全国第一;近五年非沪籍应届高校毕业生直接落户9.7万人,在沪两院院士达到173人。

  制度创新是“双创”活力的保障。今年以来,上海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的试验田作用,结合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市场准入、市场环境、人才发展等突出问题,全力突破制约“双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目前,上海正在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双创”管理制度。比如在浦东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破解束缚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办证多”“办证难”问题;率先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已有17家申请单位、18家受托生产企业共28个品种申报试点,其中11个品种是尚未在国内外上市的“全球新”1类新药。上海还探索了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制,通过“机构式资助”、财政经费“退坡”等新型财政支持方式,培育了上海微技术工研院等一批市场化运作的非营利性研发机构。

  针对“双创”主体多为软资产、轻资产的特点,上海正依托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扩大金融服务有效供给,破解“双创”主体的融资难题。上海设立的总规模5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5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20亿元的双创孵化母基金,现已累计撬动社会资本超过300亿元。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的科技创新板,已有200家中小微企业成功挂牌,实现股权融资17.4亿元、债权融资近9亿元。

  市发改委介绍,上海将以打造双创升级版为契机,充分发挥“双创”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上海建立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汇集全市各行各业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数据、项目、设施、机构等资源,拓展创新创业资源与需求的对接通道,现已汇聚22000多台大型仪器、1500多家创新服务机构、40多万项科技服务项目。这一开放共享的平台将在更大范围内服务全国创新创业企业,更好地发挥创新服务作用。

责任编辑:刘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