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新时代青年企业家如何“下乡”

发稿时间:2018-08-14 08:1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越来越多的青年企业家正在进军乡村这片沃土,以创新创业形式主动“下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变化。

  两年前,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时,刘守英总能遇到一些青年企业家前来咨询农村有什么日后可以升值的项目。到高校任职后,刘守英惊讶地发现,变化正在发生,青年企业家开始真正思考农村到底有什么机会。

  新时代青年企业家如何“下乡”——这成为刚刚在山东落幕的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2018“乡村振兴的机遇和挑战”分论坛的重要话题。

  “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城镇化率超过50%,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会向农业农村领域流动。”山东省委副秘书长兼山东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时培伟说。

  时培伟以山东现状举例,目前,山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已经进入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呈现新特点,这正是重塑城乡关系的历史机遇期”。

  在这样的新时代,资本和技术开始大量涌入农村,但也有不少失败案例夹杂其中,常年深耕“三农”研究领域的刘守英有所深思:青年企业家如何在农村真正开拓出一片天地,并及时避开种种创业“雷区”?

  深入调研后,刘守英的答案是:一定不能光靠情怀到农村创业,而是要做一个真正懂“三农”的企业家。

  怎样算真正懂农业?刘守英解释,如今的农业形态和功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吃饭农业”“种植农业”,而多了健康功能、消费功能、休闲功能、安全功能等。因此,他建议企业家首先要把土地的附加值提高,这样,农村创业才有奔头。

  刘守英由此质疑一些企业家的“圈地”行为:“在全国圈了很多地,但是土地的附加值究竟提高没有?”他认为,在农村创业的青年企业家一定要花大功夫真正把土地的附加值做起来,要在土地里种出“金子”。“我们计算过,农民种得比你们(产量)还高,那还要你们干什么?”刘守英反问。

  提高土地附加值,对有“生菜大王”美誉的青岛浩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铁民来说,浓缩成了4个字——“智慧农业”。

  创业15年,马铁民如今已做到基地生菜产量和种植技术居亚洲第一,其研发水平、生产规模、年出口量居全国第一。

  所谓智慧农业,在马铁民看来,其核心要素是资本、科技以及专业化团队,即通过标准化、组织化、设施化、信息化,建立从种子到餐桌全程控制的绿色产业链。

  马铁民介绍,以人才培养为例,100亩的智慧温室可培养产业工人120余名,共涉及60多个工种,而每一个工种都可以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实现量化。此外,先进的劳工管理系统可实时向大数据中心传输工作数据。

  在时培伟看来,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最活跃的投资领域,也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所在,“这单靠现在在黄土地上耕作的人们是很难做到的。运用新技术,创造新模式,发展新业态,是年轻人的优势所在”。

  将农民培养为专业化产业工人,堪称马铁民的成功之道。而如何对待农民,如何真正弄懂这一群体,被刘守英视作青年企业家“下乡”创业的另一门必修课。

  刘守英将目前中国的农民群体分为四类,其中纯靠农业收入的农民占10%,非纯农民占20%,另外两类是兼职农民,一类以农为主、以工为辅,另一类以工为主、以农为辅。他认为,青年企业家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依靠专业农民和兼职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同时,还需考虑“农二代”年轻人很少返乡的现实。

  “要找到跟农民合作的路径,第一要互利,同时你还得吃一点亏,否则短期不想吃亏,长期就会吃大亏。”刘守英说。

  回顾从2016年至今的乡村旅游脱贫之路,山东沂南县的返乡创业青年宋娜和团队始终坚持与村民共建共享。刚到朱家林村时,面对近一半的空置房屋,宋娜的设想是不搬迁一户村民,搭建平台,吸引创客,把村民的闲置房屋和土地流转出来进行经营。

  “盘活村民资产,如果他们不愿意拿出来,是没有任何办法的。于是我们协助村集体成立了合作社,村民把土地和房屋的经营权、承包权和所有权,放到村集体合作社里,然后村集体合作社再打包放到我们成立的公司里。”宋娜介绍。

  在宋娜看来,“共建共享”已经不仅停留在口头和工作机制上,而是形成了利益可持续发展的绑定关系。如今,昔日的“空心村”已华丽变身为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作为国家级试点,该项目承载了科技研发平台、人才孵育平台、农村双创平台等诸多功能,村民彻底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关于青年企业家弄懂村庄的必修课,刘守英提醒,相比于衰败的村庄,企业家的主战场应是那些活的、有发展潜力的村庄,前者是需要借助公共政策扶持的主要对象,而后者却蕴藏着大量的机会。

  “机会是来了,但大家不要太盲目地往里面钻,要把乡村的道道琢磨好,做好准备。”刘守英同时提醒想“下乡”的青年企业家应抱有打长期战的心态。

  “青年企业家是当代青年的标杆示范,是新风尚新潮流的引领者,在投资建设乡村过程中,能够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市场意识、契约精神,很好地传输给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群众,给乡村文化植入新时代基因。”时培伟评价。

  目前,山东省8万多个自然村中,呈现空心化的将近20%,如何让现有的农村居民留得住,让想返乡的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回得来,让想创业的工商企业等各类主体下得去、干得好,对振兴乡村至关重要。

  时培伟介绍,山东省委省政府正打造政策洼地,吸引各类人群返乡下乡,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此外,他强调,遵循规律在农村创业的同时,不应忽视农村基础较为薄弱的现实,以山东为例,全省90%的农户还是小农生产,要加大保护支持,确保他们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利益不受损,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