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同济大学:“不花哨”的创新创业教育获“点赞”

发稿时间:2016-09-21 07:49:1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一场由KAB全国推广办公室主办的创业路演活动中,一名屡次创业、新公司尚未站稳脚跟的在校大学生给出了一个颇为豪气的估值,“拿出10%股票换1000万元投资。”对此,一名投资人当场表态,“估值虚高,不投。”

  但在上海的同济大学,接力基金合伙人刘春松却“玩”得相当乐呵,“一个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宫颈癌疫苗,正在食药监审批中,目前估值2000万元。”在同济,刘春松找到了很多已经具有“自己养活自己”能力的好项目,估值不高,目前已投约1.5亿元的规模。

  记者注意到,就在不久前的暑假,同济大学低调宣布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而这个中心的牵头单位,少见地由学校团委担任。这在上海,乃至全国的高校中都并不多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多由教务处、创业学院、学生处等部门负责牵头,团委一般只是“配角”。

  对此,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建平拿出一组“硬数据”——在校团委2014年承接同济“创业谷”后,同济在上海创新创业大赛中摘得了10个金奖中的4个,在上海“小挑”大赛中摘得5个金奖,均为沪上高校之最。

   不受待见的大学生创业实现“逆袭”

  投资人刘春松并不太清楚同济大学究竟是如何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在他这里,他的工作只是经常与同济大学团委联系,发现一些好项目,然后投资,寻求回报。

  同济学生的创业,他是最有发言权的一个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他的接力基金投资了全国100个创业项目(并非全部为大学生创业项目——记者注),其中15%来自“同济系”,15个项目总共投资了大约1.5亿元。

  投资人的嗅觉总是最灵敏的。刘春松告诉记者,同济大学是他最爱接触的一所学校,没有“之一”。最直白的原因是,他在这里能得到最稳定、最佳的回报。

  比如一家名叫“同臣环保”的同济系企业,刘春松在2008年第一轮天使轮融资时以20万元入股,此后的A轮到D轮融资场场跟投,目前这家企业已经顺利进入IPO阶段。

  “同济的项目,不像有些学校的学生异想天开,动不动就要改变世界。它的项目都比较实在,每一个几乎都有技术、科技创新的亮点,有技术,就不愁卖。”刘春松介绍,同臣环保是一家做污泥脱水设备的企业,它的水处理技术改进了原有的传统技术,市场前景很好,“我在投资它的时候,它就已经能挣钱了,非常稳定,不需要砸投资人的钱”。

  这是同济项目最令刘春松心动的地方——不烧钱。

  投资人们不知道的是,这实际上是学校方面在选取扶持学生项目时的一种倾向,这种“早期准备”等于为投资人筛选好了优质项目。徐建平告诉记者,同济创业谷内目前进驻的学生创业项目中有25%的公司注册率,对学生企业的扶持,学校有明确的“倾向性”——第一,要有创新思想,单纯倒卖东西的不行;第二,要有技术含量,别人不易复制;第三,要紧靠同济优势学科,确保有顶尖的同领域老师进行技术指导。

  与大多数学校为学生配备“创业导师”带教不同,工科实力强劲的同济大学强调“技术指导”,“老师带给学生的,是实实在在的某个方向的科技、技术创新”。

  一个令刘春松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只要是同济的项目,他只需要与学校团委这一个部门对接就行,而不需要再联系科技处、教务处等单位。“我与长三角地区几乎所有大学都对接过,往往找一个项目要找好几个部门,学校有些部门服务意识不行,与同济团委的对接最愉快。”刘春松说。

  记者了解到,同济大学从2014年开始由校团委全面负责“创业谷”工作,年轻的团干部们几乎打通了从校园到创业园区的最后一公里,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或者指导老师,只要找到校团委,所有的事情基本都能快速解决。

  学生“帮”学生创业,创业谷“自循环”

  这种“迅速反应”能力,目前在高校,恐怕只有学校团委才能“兑现”。同济大学的秘密是,组建一支学生自己管理学生创业的“自循环”体系。

  研究生王姣楠是同济“创业谷”的学生运营总监。每天,她都要到位于校园角落里的“创业谷”查看有哪些学生企业需要帮助。

  一个颇具创新性的做法是,同济并不给每一个学生创业项目配备一年联系不了几次、负责指导学生创业却并不怎么联系的“创业导师”,而是给每一支创业团队配备了专门的项目对接人。这个对接人,是学生。

  王姣楠介绍,“创业谷”现在共有约70名学生“经纪人”,他们负责与241个项目进行对接,并定期组织路演活动。但“经纪人”总数,只是一个“约数”,因为很多原本为创业企业服务的学生,会在企业稍大一些后被“挖走”共同创业,还有的学生会在服务过程中忍不住自己创业。“我之前的一批创业谷负责人,已经都创业了。”王姣楠两手一摊,笑着说。

  “经纪人”是最了解学生创业企业的,他们会收集企业需求并向“创业谷”管理层反馈,如果经管理层评估,某一个问题在某段时间里是多个创业项目的集中需求,那么就会针对这个问题推出服务,比如财务沙龙、法务代办、集中招聘等。

  当然,提供财务和法务服务的,也是学生,他们可能是财务专业或者法律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但为初创企业和创业项目提供专业服务绰绰有余。

  “经纪人”们还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及时回应问题、解决问题的反馈制度——72小时内必须回应创业项目提出的问题,两周内必须给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

  徐建平特别喜欢学生“帮”学生创业这个主意,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他看到学生们的工作热情高涨,一边当“经纪人”,一边激发自己的创业热情,即便在暑假,“创业谷”座位也有50%~70%的使用量,“就调动学生积极性而言,谁也没有团委做得好,他们与学生走得最近,他们懂得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能让学生满意”。

  1.2%创业比例带动全校创新氛围兴起

  同济大学团委书记刘润记得,“创业谷”建设初期的景象——两层由旧工厂改造的小楼还等待整修,后续修缮资金还正在申请,与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也还没有理顺。

  徐建平告诉记者,学校方面考虑到团干部年轻、贴近学生、有闯劲儿,因此当时毫不犹豫地把创业谷这个完全没有“前车之鉴”的项目交给团委,“我们学校的团干部,也相当于在创业”。

  半年前,当一个学生拿着一把设计独特的自行车锁在创业谷拉着徐建平谈自己的创业模式时,徐建平觉得,把“创业谷”交给团委是一个真正明智的决定,“它对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激发,前所未有”。

  按照原定目标,同济希望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头两年,能实现100%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10%的学生有创业“学程”,1%的学生真正创业。现在的成果是,2016年同济就业学生中有1.2%的人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这0.2%的增加比例,在徐建平眼里,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创业项目,而它所带来的效益,是整个同济大学创新创业氛围的崛起。

  最开始连修缮“创业谷”资金都没有的团委,两年来已经获得了9875万元的社会资金。这9875万元,目前全都“趴”在账上,并非是“认领资金”。

  前不久,一名在创业谷扶持下企业有了较大起色的校友,主动找到刘润和徐建平,要求给创业谷捐款500万元。被徐建平拒绝了,“等他的企业稳定一点再说,我们不能在学生创业刚一有起色的时候‘抽血’”。

  现在创业谷已经可以做到,经专家团队评估得以入驻的项目,即可直接获得5000元创业奖励;定期举办创业路演,为学生融资找到“接盘侠”;学生项目免费入驻创业谷孵化一年。

  除了为有意创业的学生服务,同济团委还在学制上想出了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方式——学程抵学分。

  每个寒暑假,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举办的创新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理论课、设计课、项目实践、创业企业实习、答辩等环节,为了突出“过程”的重要性,中心会给学生颁发一份学程证明。这份学程证明,可以直接兑换学分。

  徐建平告诉记者,团委接手创业谷以来,最令人欣喜的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真正实现互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学时、学分、学程、学位”的结合和教师指导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工作量”的认定联系起来,以此推动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过去,专业课老师对第二课堂不了解、不重视,但现在,当老师们进入创业谷给学生上课、提供技术指导后,老师们也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获得感”。

责任编辑:马云飞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团十八大官方网站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