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我还青春一次远征——新疆学子人大求学成长记

发稿时间:2015-09-26 09:16:00 来源: 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矢志奋斗,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疆6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民族民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前身是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陕北公学。在7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民族和人民心手相牵。长期以来,众多优秀的新疆学子求学于中国人民大学,在这方精致典雅的校园里,聆听大师教诲,对话前沿科技,参与文化交流,投身社会实践,与全国各族优秀学子共同学习进步,逐渐成长为涵养有深厚的“实事求是”精神底色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展现了新疆学子的良好风貌,也为家乡发展建设不断奉献智慧、贡献力量。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来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新疆籍学子用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感情,讲述他们的人大求学之路,分享成长感悟,展现母校长期支持爱护新疆学子的深情,在表达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喜悦兴奋之情的同时,也传递了“牢记学习使命、建设美好新疆”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愿望。

  ——共青团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副书记 阿勒泰·赛肯

  一、从新疆到人大:“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2015年9月的一天,阿不力克木·阿布力米提像往常一样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国际楼四层的国际政治图书分馆查阅资料。阿不力克木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一名2014级硕士研究生。2009年,他由长春一所高中考入人大。至今,他已经在人大校园里生活了六年。阿不力克木觉得,进入人大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机会和责任在这里对每一个人敞开怀抱”。

  在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加拉力丁·买提克依木看来,他能够进入人大,得益于中央对新疆教育政策上的优惠。加拉力丁是为数不多的在北京求学的塔吉克族学生,考入人大之后,他充分享受到了国家对新疆学生的特殊经济照顾。本科毕业后,加拉力丁得到了攻读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的机会,继续留在人大深造。在修读研究生期间,他也得到了学校和国家的各类资助,“生活和学业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让我能够拥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对哈萨克族的特列克·巴合提别克而言,考入人大不仅是机遇,更是一次人生的转折。特列克来自新疆伊犁,2013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一名本科生。特列克说,新疆是他成长的地方,在新疆生活的十多年,他看到家乡的面貌不断改变,一条条新修的公路将草原上的村庄连在一起,电视机、冰箱、互联网渐渐进入了哈萨克族的家庭。“人大拥有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优秀的教师队伍,在人大,我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特列克说道。

  “从此,母校与你同在。”这句人大录取通知书上的话曾让新闻学院研究生周晓辉热血沸腾。2009年,他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的家里得知了自己考入人大的消息。在后来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慢慢发现,位于中关村大街 59 号的这所占地面积不足一千亩的学校,能给予他的东西太多太多,而他能真正收获的实在少得可怜。他说道:“于是,我慢慢地爱上了这里,不管天大地大,终究还是人大。”

  大学三年级时,周晓辉选择参军,赴黑龙江服役两年。这六年,从西到东再到北,辗转万里。他说:“从新疆走出来的孩子,大都如此吧,无论是坐火车,还是坐飞机,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远行。”

  后来,他把这几年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我还青春一次远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还为此书作了序言。书中写到了他远在西北的家,写到了和他一样从新疆出来的孩子的奋斗,也写到了母校中国人民大学带给他们的成长,“这和每一个在外求学的新疆孩子一样”。

  除了为考入人大的新疆学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平台,中国人民大学还通过多种途径支持新疆的教育事业。今年9月21日,包括人大在内的全国12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大学2015年度工作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对口支援工作,12所高校与新疆大学分别签署了对口支援新大2015—2016学年工作协议。中国人民大学已连续多年与新疆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2015—2016学年12所高校将围绕深化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服务能力、提升管理水平、新大附中建设、团队建设等七个方面展开对口支援新大的各项工作。其中“各高校接收新大本科生插班学习”一项更是给了新疆学子更广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学习机会。

  二、实事求是:“深入基层,投身实践,才能对新疆有更好的了解”

  今年暑假,法学院2014级本科生塔娜与几位同学一同去往位于祖国最西端的“千人百村”社会调研地——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八十六团,进行了为期六天的社会实践。

  “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是中国人民大学规划实施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新性工程。活动主要依托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等科研机构,围绕当前中国农村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每年组织1000余名师生利用暑假时间,深入全国范围内经科学抽样产生的160余个行政村开展科学、规范、深入、持续的问卷调查和田野观察,了解农业生产、农民物质与文化生活、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围绕中国农村发展实践将政策宣讲、法律普及、文艺下乡、生殖健康同伴教育等社会服务活动融入其中。

  参与此次调研的四位同学都是新疆人,但他们来自四个不同的民族。在实践过程中,四位同学相处融洽、配合默契,塔娜说:“虽然我们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但都成长于新疆这片有着温暖阳光的地方,这使我们的调研完全没有民族、地域上的羁绊。”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当地各民族群众和兵团职工们相处融洽。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兵地融合这一趋势正在进一步加深。在调研中,他们见到了团场中刚为回民建造完成的清真寺,“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正在加入兵团,兵团也加大了与地方企业的合作。”

  在调研的最后一天,同学们一起参观了在博乐市的人大校友的创业基地。人大校友武静在博乐市已建有一所私人中医医院“博治医院”和一所养老院,第二家私人中医医院正在建设中。她创业的这一领域在新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创建的养老院也是目前新疆最大、最完善的一所养老院。武静的创业取得了成功,也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

  调研小组成员,环境学院2014级本科生哈比提·吐斯甫汗,在参观创业基地时感受颇深,“一是被师姐的创业理念和想法所震撼,二是师姐作为一个新疆人对家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令人感动。无论是师姐的创新精神还是创业路上的不屈毅力都是我们这些在人大的新疆学子所应该学习的。”

  在采访中,塔娜提到了人大“实事求是”的校训,“只有深入基层,投身社会实践,才能对新疆有更好的了解。”她感谢人民大学的“千人百村”调研活动,让她意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让他们有机会看到美丽新疆的伟大变迁。“我们见到了农忙时节因采摘葡萄而顾不上休息的农户,见到了为争取全连的葡萄多卖一些钱而锱铢必究的连领导,见到了心地比北疆的骄阳还敞亮的兵团子女。”塔娜认为,这些都是无法在课本、论文里体会到的。

责任编辑:刘洪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