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捐献骨髓,不是要敲骨取髓,而是捐献造血干细胞。今年5月,申城还将先行一步,通过口腔黏膜细胞采集配型,并开通微信报名入库的渠道。
据悉,1994年时申城捐献资料库中仅有274人份的数据,如今已有超过13万人入库,并成功实现捐赠330例……这正应了资深志愿者冯琳的一句话,“我们身边从来都不缺乏善良的人。”
捐献感动了的哥
“因为曾在血液科实习,我不会忘记那些小病患苍白的脸和他们父母心碎的哭声。”在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的黄轩臖说,在大学时期,他就已加入了捐献骨髓资料库。而经历了血液科的实习后,黄轩臖更加意识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急迫性和重要性。幸运的是,在入库后的3年,这位年轻的小伙子就实现了捐献。
冯琳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和同样身为医生的丈夫在2000年同时入库,并因此结缘,如今有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其间,她的丈夫曾配型成功,但因患者原因未能实现捐赠。到了2014年,冯琳完成捐献,圆了夫妻共同的梦。
冯琳说,捐献时还发生了一段难忘的小插曲。捐献前,她搭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在路上,冯琳正轻声为两个孩子介绍有关捐献的知识。没想到,这一切被一言不发的司机听了进去。到了医院门口,司机死活不肯收车费,并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我们身边并不缺善良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真正了解捐献,相信会有很多人愿意迈出这一步。”她说。
41岁爷叔捋袖子
金山区有6218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志愿者,21人成功实现捐献。在相对年轻的队伍中,41岁才完成捐献的毛俊显得很特别。他笑着说,41岁那年,所有幸运一股脑降临到他头上。那一年,毛俊成了家,也完成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心愿。
“以前对献骨髓不了解,还以为是要敲骨取髓的,但当家里人住院时,我目睹到了白血病患者的痛苦,也慢慢了解到,原来捐献骨髓捐的是造血干细胞,只是外周血提取干细胞,其余成分还会输给捐献者,于是就动了入库的念头。”毛俊告诉笔者,他于2005年年底入库,等到2010年4月才接到了配型成功的电话。那时,他已41岁了。
“按理说,我年龄偏大,不是很理想的捐献者。但我知道,能打电话给我,说明我是患者唯一的选择,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考虑到这一点,毛俊义无反顾地伸出了援助之手。 2010年8月28日,毛俊和妻子领取了结婚证书后,就进入瑞金医院准备捐献干细胞。捐献非常顺利,对方是一个17岁的孩子。第二年,怀孕3个月的妻子带着肚子里的宝宝一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5月将实施无创配型
据上海市红十字会消息,1994年,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仅274人份数据,截至目前,已有13万人入库。其中,40周岁以下的有12万余人,35周岁以下的有11万余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330位志愿者中,40周岁以下的青年306名,占92%。35周岁以下的青年282名,占85%。
据介绍,今年,上海市红十字会开创造血干细胞捐献微信入库报名工作,并全新推出口腔拭子采集的模式。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高解春介绍,从5月起,造血干细胞微信公众号将全面上线,未来,市民可以通过微信填写报名表,在家中用棉签轻轻刮取口腔黏膜,再免费快递至红十字会进行入库配型。
高解春表示,这样方便、快捷且无创的新方式将提高大众入库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