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带领一支7个人的团队,有间100平方米左右的工作场地,在南方电网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的青年职工唐赟心里,这一切都是过去没想到的。
这位1982年出生的小伙子清晰地记得今年3月“唐赟工作室”挂牌时的情景:公司领导来为工作室揭牌,现场一连串的喷绘展板上写满了自己过去的发明成果,在一片掌声中牌匾挂在了工作室正面。
“这些场景在电视上看觉得挺老套,真到自己身上,一下子感觉非常新奇。”唐赟说,自由的创新氛围和单位提供的保障服务让自己活力十足。
唐赟感受到的外部环境正是贵州努力的方向,在明确了到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路线图”后,激发企业快速发展的新动力尤为重要。
团贵州省委书记涂妍认为,既要“赶”又要“转”是每一个贵州青年面前的历史使命,创业创新创优的实践正打通青年为人生梦想奋斗的道路,为全省企业青年发挥生力军、突击队作用,为全省“5个100”工程、工业“百千万”工程和实现同步小康注入新动力。
激发活力 青年找到“存在感”
从部队到地方企业,唐赟跟随师傅工作几年的感受是:师傅习惯用传统方法找解决方案,而几个徒弟总想着能不能扔掉传统,琢磨点新办法解决问题。
作为供电物资保障的重要力量,唐赟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大山里的电线塔上架设电缆,过去,工人需要用手拿着电缆牵引线爬上数十米高的电线塔,危险系数高,遇到恶劣天气便很难操作。在师傅身上,唐赟学到了怎么做好安全保护措施,更小心地往上爬。
但在他的脑海里,满是“怎么能不用往上爬”。唐赟和他的年轻工友们尝试用充气飞艇代替人工将电缆线牵引绳送上高塔,让电缆成功跨越雅鲁藏布大峡谷;之后又研究出用固定翼飞机搭载电缆牵引绳,不仅效率得以提高,成本也比充气飞艇大大降低。目前,他们正在研究一架由6个螺旋桨组成的“六轴直升飞机”,成本进一步降低的同时,飞行器的稳定性和持续飞行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随时都在紧张地施工,注定了我们不可能有太多科研时间和经费,这时创新就需要一种特别的环境。”唐赟解释说,特别的环境包括单位的信任、对失败的宽容和学习培训的机会,“否则上级一皱眉头就很难坚持下去了”。
如今,唐赟和工作室的伙伴们有强烈的“存在感”,他们认为,肩上的重担来自于企业发展的需要,改造大型施工机械、优化施工工艺流程、发明实用工程器械……每每有一项施工难题,在他们的实验中就有许多种优化方案。“施工现场好用是唯一的判断标准。”唐赟说。
同样有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符棠也感觉到强烈的存在感,这样的存在感激励着他拿下中国电力建设质量管理成果一等奖和多项技术专利。
南方电网贵州送变电公司党委书记隆重明显地感受到唐赟、符棠身上的活力,公司党委、工会、团委联合为创新工作室提供申请专利、联系培训、参与比赛、科研经费等多方面支持,不断求索创新的青年已成为公司发展的最大动力,“多给青年一点空间,他们一定能展示出有特色的一面”。
拓宽可为空间 青年干事创业氛围浓
与存在感同样重要的,是让青年有可以作为的空间。这一点,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航天计量测试研究所第五室研究员周长发感触颇深。
在这个掌握着国内先进测量技术的研究室里,每个人都埋头于自己的技术攻关中而无暇他顾,2012~2013年,29岁的周长发担任了室主任助理,这一变化让他的工作状态彻底改变。
“要主动关注全室的科研项目而不仅仅是自己的科研,要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检查保密工作是否完善,要做对外交流。”周长发说,所有的变化超越了一个科研人员的本职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宽泛了,一份工作变成了一项事业在追求。
现实中,让周长发得到这一主任助理岗位的,不是复杂的竞聘、考试或者论资排辈,而是一张自荐申请,只要工作满3年、说清楚自己的意愿发出自荐,就能成为任期1年的助理。在周长发之后,2013~2014年度担任主任助理的研究员还不到27岁,这一岗位的锻炼经历已经成为贵州航天计量测试研究所竞聘中层干部的必要条件。
在行政职务的晋升路线之外,青年研究员还可以通过设计师、主管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到总设计师的晋升之路同样可以成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有为才有位”成为青年相互追逐赶超的精神动力,干事创业的氛围也因此形成。研究所的经济效益从2012年的3000万元上升到2013年的4200万元,预计今年突破7000万元。
“青年可以作为的地方多了,积极性就高了,反过来企业要大发展,就是要给青年创造更多可以作为的空间。”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党委工作部副部长周登悟说。
在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青年的可为空间在于自己的正确意见可能成为企业通行的标准,自己也会得到相应奖励。
过去给企业的生产流程挑毛病、找漏洞是得罪人的事,几乎没有一线青年职工愿意主动提及。改革以后开展的“岗位改善计划”让职工可以随时提出岗位操作优化、生产流程优化和管理方式优化等建议,公司每月评选一次好的生产建议给予奖励。
为此,公司专门开发了一套系统,青年职工有合理化建议可以随时在系统中提交。建议根据“含金量”分为6个等级,产生1000元以上经济效益的评为第6级,如果产生经济效益达到5000元以上或者让产品合格率提高5%以上则可评为第5级,产生经济效益两万元以上或者产品合格率提高10%以上可以评为第4级,同样如果这两个数字达到10万元和50%,则评为最高的1级。
与不同级别相对应的,是30元~7000元奖金和奖状,2013年总共有1555条青年人提出的建议成为企业通行的标准,直接增加经济效益6660万元,青年员工干事创业的激情成为企业提高效率、加速发展的密码。
打破传统藩篱 青年活力成企业动力
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王邵东最能体会青年活力带给企业的动力。在这家贵州磷化工领域的龙头企业里,技术开发中心的32名研究员中有18名是35周岁以下的青年,主要技术攻关的背后都有青年的身影,而让瓮福集团拿到国际大订单的核心技术,也出自这群青年。
“搞金融,北上广是大都市;搞化工,马场坪镇是大都市。”一位青年研究员打趣地评价自己所在的磷化工基地小镇。
王邵东认为,目前已经到了继续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藩篱的时候了。“给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配套制度要跟上。”王邵东说,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打破原有条款实行更灵活的利益分配制度,加以团组织的服务支撑,能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活力,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
王绍东直言,这需要在股权多元化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上做文章,“二三十岁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只要有过硬的成果,也该住得起大别墅。青年的奋斗梦越来越清晰,企业的发展梦就会越来越近。”
目前,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成为贵州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团贵州省委抓住就业创业、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导师带徒、“五小发明”、青年文明号等新老品牌,在全省团组织内大力开展“青春聚力改革、创业创新创优”活动,激发青年员工争做创业当先锋、创新做表率、创优争一流的典范。
一批创业典型、创新工作室、青年文明号、“五小发明”成果带头人的涌现使得“三创”成为青年人的生活常态,营造出人人参与创新、服务创新、崇尚创新的氛围。(记者 白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