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省级团委动态  >  正文
上海崇明:青年生力军助力乡村振兴

发稿时间:2019-10-22 09:1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崇明区是上海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那么,崇明是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呢?不搞工程振兴、政绩振兴,要打造富有田园野趣、尊重自然生态、产业兴村富民的美丽乡村。这当中,青年朋友们更是乡村振兴的时代担当,自觉当好振兴乡村“主力军”,展现新时代青年风采,助力乡村振兴在崇明的生动实践。
 

  产业兴旺气象新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以港沿镇园艺村为例,该村是远近闻名的黄杨村,有着“瓜子黄杨之乡”的美誉。全村85%的农户种植黄杨,种植规模达到1600多亩。每年,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都会慕名到村里购买黄杨树,全村造型黄杨去年销售收入近4000万元。

  可曾想到,过去的园艺村,因村民原始落后的“散兵游勇”式的销售模式,黄杨产业始终没有形成气候。近年来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转机出现了,村里的黄杨产业有了新气象。

  港沿镇组建成立了黄杨协会,协助组织技术指导、品牌培育、市场开拓等工作,已累计吸纳园艺村及周边黄杨种植户500多人成为会员。协会成立后,多次邀请黄杨造型专家前来授课,提升种植户的黄杨造型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港沿镇团委还组建了一支青年志愿者团队,该团队在其中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与政府有关部门、学校等对接,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开设青少年黄杨兴趣班,成立青年人黄杨讲解团队,进一步推动黄杨技艺和黄杨精神的传承。

  此外,镇上的青年人还助推了黄杨交易线上线下平台的搭建,让黄杨交易变“提篮叫卖”为“双向对接”。线上通过搭建黄杨交易平台、启用“最美园艺黄杨”微信公众号,开展技术交流、盆景展示、专业销售等,推动供需双方有效对接;线下组织种植户参加盆景、园林展销会,对接全国各大苗木交易平台,及时掌握造型黄杨市场变化趋势。可喜的是,凭借黄杨产业,园艺村入围了上海市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产业做强继续保持,“颜值”提升也刻不容缓。历经一年多建设,园艺村通过整治人居环境、修复河道生态、重塑农宅风貌、发展以“黄杨”为主题的文旅产业,已完成1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呈现出“白墙青瓦坡屋顶,林水相依满庭芳”的乡村新风貌。可以说,园艺村结合实际,立足资源禀赋,在差异化和特色化上做文章,全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新风景,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崇明案例。

  除了发展园艺村的黄杨产业之外,竖新镇仙桥村的“合作社农业带”,港西镇北双村的三湾公路农业集聚带,庙镇永乐村的西红花特色种植,城桥镇聚训村的甜芦粟特色种植、绿华镇华西村的柑橘特色种植,也通过在特色产业上做文章,强化乡村的核心竞争力,带动乡村建设品质的整体提升。

  老牌村有新面貌

  近几年,崇明各乡镇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陈家镇瀛东村。

  瀛东村位于崇明岛最东端,地处长江与东海交汇处。多年前,这里是“潮来一片白茫茫,潮退遍地芦苇荡”的荒滩。后来,经过3次围垦,瀛东村逐渐形成以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三业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另外,瀛东村也是上海唯一坚持走集体经济道路的村庄。2014年,瀛东村首开崇明先例完成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瀛东村社区经济合作社,村民成为村集体企业的股东。“也就是说,村民不仅可以参与集体资产管理,还能享受集体资产经营的分红,最终实现集体致富。”瀛东村相关负责人表示。

  之后,村委会中坚力量——中青年一代继承老一辈的发展思路,坚持集体经济的管理模式,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生态旅游业为主导、种养业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模式,不仅让村民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也为瀛东村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打造集餐饮、住宿、游玩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旅游度假村、建渔具博物馆……随着瀛东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瀛东村旅游收入可观。这几年,全村两百多位村民依靠这些产业致富。不仅如此,许多村民还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获得了不错的收入。“以前没有工作,在家里带带孩子。后来度假村开业后,就来到这里的餐厅工作,如今,每月有稳定的收入。像我这样在这里工作的村民还有不少呢。”村民陆女士告诉记者。

  2018年,瀛东村村委会又创新可持续发展模式,找准时机与区旅投公司合作。区旅投公司对度假村、餐厅、会议中心进行升级改造,瀛东村也借助旅投公司进一步优化产业,让村民获得更多资产红利,同时也实现了瀛东村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不只是瀛东村,崇明其他乡镇也在全力推动产业发展,带领村民致富。比如,建设镇虹桥村正全力发展现代民宿、农家乐产业。日系风格的也山民宿、新中式风格的林墅……随着本地青年创业者的不断增多,旅游产业也逐渐壮大。未来虹桥村还将依靠青年创业者的力量,改变传统经营思维,带领村域的老百姓整体发展,从而推动虹桥村的经济发展。

  农村风景美如画

  乡村振兴,要富更要美。秋高气爽的十月,在东平镇长江农场走一走,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小桥流水,鸟语花香。近处的墙上,手绘的宣传标语栩栩如生,向人们传播正能量;远处,绿树鲜花围绕着亭台,一栋栋房屋错落有致,农场可谓处处是美景。

  “听说最早的时候,这里曾是一片芦苇荡。”90后新农场人乔婷来这里4年多了,她告诉记者,对比如今的好风景,真的难以想象曾经的模样。

  环境变美,要先从农场里的几个公园说起。市民公园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最开始是农场知青的俱乐部,之后逐渐荒芜。2012年,东平镇政府开始着手改建,种上了桃树、月季等花草,铺设了健身跑道,升级转型成为公园。同样的,2017年另一个由廊道升级而成的雨水花园也正式向公众开放。今年,位于桂林新村北侧的1000平方米绿化带区域,也将通过绿化提升、造景、知青记忆重现、知青文化宣传等打造成为居民家门口的街心花园。“短短几年时间里,农场有了3个花园,环境大大改善了,等到花博会举办时,整个农场都要变成大花园了。”乔婷高兴地对记者说。不止如此,为配套2021年中国花博会的举办,今年,东平镇政府还对东风、长江地区的16个住宅小区实施美丽家园建设,并对林风公路沿线进行立面、广告牌及景观统一改造,同步消除周边环境脏乱差点位,全面提升东风、长江地区的居民环境面貌。

  环境面貌的提升离不开青年人的主动参与。“我现在每天都会把自己家里家外收拾干净,看到楼道里脏了就扫一扫,擦一擦。”乔婷向记者介绍自己的经验,为了让家里看起来更加漂亮,她还在自家阳台上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花草。乡镇青年们也会不定期聚集到一起对散落在河边和绿化带里的包装袋、饮料瓶等进行清理,同时青年们还定期走村入户向村民发出保护河道、人人有责的倡议,营造全民关心保护河道环境的良好氛围。

  如今,通过政府改造、百姓参与的方式,崇明的人居环境得到优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