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高校团委动态  >  正文
湖北工业大学志愿者寻访非遗“打火炮”传人

发稿时间:2019-07-24 15:3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24日电(记者 李川 通讯员 鲁菁 张维维 秦晓雨)踏入苍茫林海,探寻神农架文化遗存。近日,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筑梦青协寻光志愿服务队一行14人,赴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松柏镇探寻中原文化活化石——打火炮,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倾听、记录他们背后的故事。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神农架“打火炮”这一音乐艺术形式,恰是融合了地方乐器与民俗文化,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文脉气息。寻光志愿者服务队寻访到了“打火炮”省级传承人——神农架松柏镇刘玉林及其弟子们。师徒现场即兴演奏,展示了唢呐、鼓、镲、马锣、大锣等民俗乐器的合奏,曲调高亢,节奏感强。据了解,刘玉林先生11岁时便开始学习“打火炮”。他说:“很多人学‘打火炮’因为难、因为累而没有坚持下来,放弃了,但是我对它非常感兴趣,它能使演奏者和听众都沉浸在欢愉的气氛当中,能给人带来快乐,也是我们地方独有的音乐形式,我不想让它失传,这一坚持就是三十多年。”

  “打火炮”这一艺术表演形式在神农架乡村深受欢迎,是民间的一种吹打形式,常在喜庆之时演奏,更有“出乡十五里,各有一乡风”之说,富有浓郁的地方文脉气息。这一表演形式起初只传男不传女,而今随着“打火炮”的不断推广,女性演奏者在这项艺术表演形式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且拜师学艺的人越来越多,大有向年轻化、低龄化发展的趋势。“一听到这样欢快的合奏就禁不住想自己上手试试,之前关于这类音乐形式的报道不多,这次我们要通过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打火炮’的独特魅力”志愿服务队队长周翼说。

  “打火炮”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升华。刘玉林先生即时改编了地方经典歌曲《花鼓歌》表达对实践队的欢迎,改编既保持了地方乐曲的原汁原味,又赋予了新的时代活力。演奏完毕,刘玉林先生还细致地为实践队员们讲解了顶堂鼓、唢呐、大锣等各种乐器的名称及作用。

  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访活动,不仅让志愿者们感悟到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更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一代代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地方文化艺术的坚守与热爱、传承与创新。采访结束后,刘玉林团队和实践队成员在国旗映照下现场即兴演艺一曲,贺七十华诞,耀青春风华,祝伟大祖国锦绣绵延。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