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以继日,全力以赴,吃得苦,耐得糙,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创新与发展:合肥的真风流
文/洪放
合肥知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
《秘书长》《秘书长2》《挂职》等
合肥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
说她古老,是因为早在2140年前的汉武帝元狩元年,合肥便正式成为一座城市。说她年轻,是因为最近十多年来,合肥经过裂变式的发展,已然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滨湖名城。
战火肆虐,沧海桑田,如今的合肥,古迹遗址大多湮灭,但在老城区的大街小巷,依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名称,其中又以三国时期的特色最为浓厚。
让张辽威名远扬的“逍遥津”,如今是一座极具汉代特色的开放式公园,张辽塑像和衣冠冢会将你的思绪拉回到豪杰并起、群雄争霸的三国。当年曹操点将练兵的教弩台,极富三国特色的“操兵巷”“撮造山巷”“回龙桥”“飞骑桥”,以及与曹操浪漫轶事有关的“筝笛浦”,曾经能够藏舟千乘的“藏舟浦”,曹操为清点多得难以计数的人马而挖的旱塘“斛兵塘”,都会引出不少的故事和传说。
在老城的周边,有同样源于战争的“三国新城”,有俊逸潇洒、才智过人的周瑜的墓园,有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及一大批淮军将领的故居和圩堡,有丁汝昌、聂士成、段祺瑞、冯玉祥、卫立煌、孙立人、张治中、李克农诸位传奇将军的故家和遗迹。
当然如果说起最让合肥人引以为自豪的老乡,无疑非包公莫属。包公的铁面无私、廉洁自律,为这块土地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故事和传说,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高度。在合肥的历史上,在老城的东南角,包河、包公祠、包公墓和清风阁,一直关注和守护着这座城市。
李鸿章给合肥留下的,自然也不仅仅是一处处家族的宅邸、仓房和当铺,而是让这座城市里的人明白,历史既是无情的,又是有温度的,你做了什么,你有过怎样的付出和行动,它都记着。
八百里巢湖入城中
合肥位于江淮之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地表水系较为发达。历史上的合肥曾经是一座水城,城外绿水环绕,城里水面广阔,淝水穿城而过,舟船穿梭其上,一派江南水乡的感觉。
值得庆幸的是:当河流沟渠逐渐萎缩,老城已鲜见粼粼波光的时候,合肥人保留下绕城一周的环城河。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坚持和努力,以环城河和古城墙根基为中心的环城公园成为合肥人引以为豪的绿色项链,为合肥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011年,合肥开始独自拥有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举动,因为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是唯一的。
巢湖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水域面积770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巢湖”,空气清新,风光秀美。“巢湖夜月”曾经是“庐阳八景”之一:“当其月夕,微风不生,流光接天,静影沉碧,羁人当此而神开,劳者对此而机息,恍惚置身于广寒世界也。”如今,沿着宽广现代的环湖大道驱车或者骑行,你可以看到湖上帆影点点,路边繁花处处,湿地风光奇妙,万物和谐共生。傍晚时分,中庙湖岸,西向远眺,但见水色天光,一派空灵。
巢湖的水产品丰富,尤其是银鱼,形体美观,骨软无刺、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是合肥人津津乐道的餐桌佳品。
合肥四周丘陵环绕,城中却只有一座不高的大蜀山,但它是世界上距离城市中心最近的死火山。登临其上,但见林木葱茏,游人如织。喷薄而出、势不可挡的过往,或许只有从那些仅存的遗迹碎片中,可以依稀感受得到。
合肥人文荟萃、名人辈出。作为安徽省省会,合肥汇聚全省一大批各方面的顶尖人才。徽剧的轩昂大气,黄梅戏的婉转流畅,庐剧的质朴生动,使得它们能够越走越远,赢得更多人的喜爱。黄梅戏名家严凤英曾经在合肥的街头悠悠地走过,“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旋律应该是她的背景音乐;著名作家鲁彦周曾经在环城边的小路上慢慢踱步,充满传奇的“天云山”应该是他时时挂念的地方。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向城南的赤阑桥,或许会看到一个儒雅、落魄的宋代词人正对着斜阳荒原念念有词:“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那是姜夔,一个浪漫而痴情的人。
如今,最让当代人瞩目和追捧的四位风雅女子,当属从合肥走出去的“张家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她们的美貌、才华和婚姻,无不让人羡慕敬佩不已。
在合肥老城区中部的四古巷,曾经有一座南北向七进的杨宅,1922年10月1日,诞生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世界顶级物理学家杨振宁。老城的滋养,母亲的启蒙,父亲的引导,让他走出了合肥,走向了世界。
在合肥,这样的人和这样的故事,很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合肥老城区,你随便走在哪一条路上,站立在哪一座院落的门前,都能够通过一种密码,走近某个名流的近旁,走进某个故事里面。比如吴王杨行密、百花公主和百花井;比如龚鼎孳、顾媚和稻香楼。
清末民初时,安徽有“南宣北合”之说,“宣”指的是宣城,“合”自然就是合肥。从当时的大县城,到后来的新省会,再到今天的滨湖名城,合肥不但在快速增大她的面积,同时也在不断充实她的内涵、提升她的品味。
在老城区,你可以看到这座城市的底色和韵味,你会发现邻近市民小区、充满烟火味的街巷里,有让人舒服放松的随意便捷。如果你步入一条比较幽僻的街巷,你感受到的是这个城市的另一面,你会从路边休闲椅上坐着的、路上款款走着的市民脸上看到一种宁静和从容。做着自己的一份工作,过着自己的一种日子,时光很快,时光也很慢。
到了政务新区、高新区,相信所有人都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挺拔的高楼,宽广的道路,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在变化当中。如果说要探寻合肥人的精神面貌,在新城区无疑是最合适的。创意,理念,格局,既是城市建筑的风格,也是穿行其间的那些老年少年、男人女人们的风貌,因为说到底,城市之美其实也就是人性和人格的美。
如果说老城区代表着合肥的过去,新城区代表着合肥的现在,那么滨湖新区则代表着合肥的未来。它的超前和大气,它所面对的大湖的辽阔和包容,应该就是这座城市所向往和追求的,既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不吝改变写风流
合肥曾经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世界第一台DVD,国内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18路),合肥拥有全球首个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截至2017年底,合肥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达56797件和18798件,同比增长25%和11.7%。合肥在创新投入上也不断增强。2017年,合肥全市财政科技支出30.07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3.11%。同时,合肥的创新平台体系也颇为完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高端研发平台建设成效明显,现已建成67家国家级研究机构,建成各类众创空间4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7家,高新技术企业1600多家,增加值突破1400亿元;科技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3%。合肥是安徽科技创新的先行者,而今安徽正以合肥为龙头,在不断加大开放融合的局面,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以国际化创新平台为载体,加强与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大学和创新领先企业合作,加速高端创新资源集聚融合,深度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推进源头创新品牌化、优势产业国际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端化、生产制造智能化、创业创新常态化、区域发展协调化,提升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区域科技、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国家原始创新发源地和源头创新高地。到2030年,将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为我国科技创新长远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是变化着的,数据不能说明所有问题。因此,合肥人的创新意识,不仅仅是体现在这些记录和数据上,还体现在日常的言行和思维方式上。
长期不够发达的地域特点和敦厚刻板的性格特征,决定了合肥人不够自信、渴求改变、见贤思齐、与人为善。其要点自然是:不吝改变和勇于创新。正因如此,合肥人着力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以海纳百川的心态迎接各路人才,以吃螃蟹的勇气尝试各种创新,以抓铁留痕的韧劲扎实苦干,以心无旁骛的姿态冲击目标……
合肥人不会排斥和歧视任何外地人,尽力同各种各样的人处好关系,无论是谁,只要他说得对做得好,合肥人都会支持他拥戴他。
合肥人在寻求出路时是谨慎的,但是一旦确定目标,合肥人的蛮劲就会上来,夜以继日,全力以赴,吃得苦,耐得糙,有一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
尝到了改革和创新的甜头之后的合肥人,心胸更为开阔,眼界更为高远,他们不但愿意跟着走,而且还敢于尝试着往前冲。甚至,在很多领域,合肥人已经成为领跑者。
合肥人明白,只有创新,只有发展,只有前行,合肥才能真正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才能成为长三角名副其实的副中心,才能让人民获得福祉、让社会获得进步、让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