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智见·政策  >  正文
刘政屏:宜居之计 合肥为什么能留人?

小城大事,包容安稳,幸福安居于此
访合肥资深图书发行人、作家 刘政屏

发稿时间:2018-07-21 16:22:00 来源: 《中国青年》 中国青年网

  要想了解合肥本地的文化与风土,必须找热爱合肥的本地人,这样的人恐怕没有几个比刘政屏更合适:世居合肥,家学渊源,祖辈中文化名人、书法家辈出;耄耋之年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合肥市政府首位专职文化干部,也是合肥市文教科文化组组长;刘政屏本人则长期从事图书出版发行工作,曾任安徽图书城总经理,并且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散文随笔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也许是传承了祖辈对文化事业的热爱,刘政屏的工作与生活,同合肥文化紧密关联。他所编著的《享受合肥方言》《阅读合肥》《倾听合肥》《合肥文字》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系列丛书在安徽文化界享有盛誉,这些书不仅让来此的外地人了解了合肥的风土人情,也让本地的合肥人更好地理解了自己脚下这片丰厚的沃土。

  刘政屏交游极广,在省城合肥的文化圈里,他的“人好、文美”是有名的。他经常筹划各种读书沙龙、文化活动,邀请作家、文化名人举办新书首发及签售仪式,开办作家与读者、媒体面对面的互动,“在省城、在媒体、在文艺界,不时掀起一个个文化活动高潮。”不仅如此,他以出版人和作家的身份广泛结交国内的各路文友,又以热情爽朗的性格将新友变成故交,颇有朋友“遍天下”的感觉。曾有人这样评价:“他是正宗的合肥原住民,江淮人士的实诚好客在他身上显现无遗”,所以往往是第一次见面,他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合肥大体算得上是座温和的城市,我一直认为这与其中生活着许多刘政屏这类性情温和的人大有关系”,刘政屏的知交好友这样描述他,“永远是一副干干净净的外表,成日价忙忙叨叨却有条不紊,任是百事缠身也不会言谈失度,总是给你一脸清朗的笑容,谈事,谈书,谈写作,谈业务规划,谈他眼中的城市变迁,谈自己父辈曾经的作为和文化追求,谈身边几代人与合肥大街小巷搅和在一起的悠长日月……”

  其实,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青年人来讲,生活不是只要找一份工作就可以,还要有精神享受、文化追求,而作为外来者的青年该怎么跟这个城市契合起来?这个城市的底蕴和包容,以及城市的开放,会怎样去拥抱这些年轻人,甚至吸引更多的人到这个城市来?对这些内容的解读,不能只靠一个政策、一个冰冷的数据,而需要从文化人、知识分子的热切视角来看待。作为地道的合肥人,刘政屏的心中储存着非常多有趣的“市井生活信息及人文地理历史沿革”,要了解合肥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状对于青年意味着什么,一定得听听他的表述——

  家乡合肥:小城市与大概念

  我是世居合肥,世居的概念就是我们家多少代人都在合肥,现在像我这样在合肥(的人)基本上很难找。在市区里面要是有一桌人吃饭,能找到一个比较“正宗”的合肥人就算不错,这样的人并不多。我家最少四、五代人居住在合肥,我爸爸是在文化局工作,写剧本的,后来当过剧团团长,算是文化人。我的爷爷他们也都是这样。我的大曾祖爷爷,就是我祖父的大哥,在我们合肥文化界是有名的书法家。

  在文化上,我们这边属于桐城派,特点之一就是对待文字要工整、讲究,比如直到现在,我爸爸他们写文章的时候,一篇文章里面的某一个词最好不出现两次……我们现在可能达不到了,但是也始终记着这个要求。

  我父亲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就出来上班了,他20多岁就当了秘书长,统管着合肥文化、教育、体育、宗教、园林等六七个部门。他老人家酷爱文化,骨子里面就喜欢地方戏等文化,所以他很自觉地去整理了很多剧本。70年代以后落实政策,他成为我们合肥青年京剧团的团长,我的有些见识就是跟在他后面得来的:我们家兄弟多,但是我父亲就爱带着我,我也爱去,有演出的时候我就爱跟着去后台看看……我对合肥文化的关注,肯定是受父亲影响比较多的。

  我出生的地方在现在的长江中路,解放前叫前大街。前大街有个图书城,斜对面有一条胡同叫四古巷,四古巷里面,有一个七进的老宅子,现在已经拆了,七进的老宅子中第五进的东头,曾经诞生过一个很伟大的人,就是杨振宁。五十年代,我们家租房就住在杨家,所以我也算是出生在杨宅,准确讲就跟他是同一个房子……所以说我对这条巷子特别有感情,因为这也算是我的出生地。而合肥解放时只有五平方公里、五万人,虽然当时算大城市,是我们安徽两大城市之一,但是毕竟很小,所以说只要是老合肥人,他一定是沾亲带故,比如说我的嫂子就是杨振宁家的堂侄女,就是这么亲。

  合肥这些年也有遗憾的地方,放弃了自己的很多东西。为什么我这几年一直有点执着、甚至有点比较偏激地在做关于合肥的事,原因就是我觉得好多东西都丢了。大家都认可新合肥,但是这样一来,很多人对过去就没有概念了。

  我父亲有的时候有点老夫子那个味道,他89岁了,他说,你一定要记着合肥曾经是个大城市,我们可大了:合肥曾经是庐州府所在地,而庐州(府治)曾一直到无为、和县、含山、庐江、六安……这都是我们合肥,是个小城市也是个大概念。

  而我自己对“合肥人”的概念特宽泛,在合肥出生的、在合肥工作的,都是合肥人,我从来没有很严格的地域限制。

  合肥人的性格特点

  为什么合肥特别能留住人,这与合肥人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在我心目当中,合肥人是一种不太自信的城市人。我写过一本书叫做《享受合肥方言》,提出了“享受”的概念,是因为合肥人是彻彻底底地抛弃自己语言的那一种人。为什么?因为他觉得合肥话不好听。但是这恰恰也说明合肥人的开放和拥抱——因为觉得自己的语言不好听,他会努力地去适应新的东西、学习新的东西,他一点都不傲慢。

  合肥人对外来者的包容性特别强,我们没有“瞧不起外地人”这个概念,我们只会觉得人家瞧不起我。合肥人比较谦和,对其他城市的人都比较礼貌,因为他觉得人家都很了不起,自己“不行”的这种感觉可能更多一点。有些上海人一见到上海人,马上开始讲上海话,我觉得就是很不尊重人的一个场面,两个合肥人在一起是不会这样的,除非喝酒喝多了,合肥土话才会冒出来。

  我们要对自己的方言和地域文化充满自信。不论是哪种方言,只存在听懂和听不懂,不存在好听和不好听。李鸿章是合肥人,我们合肥有一个淮军研究专家,他在奏折里面经常会发现有些李鸿章的批语看不懂,后来发现他是用合肥话批的。李鸿章敢这样做就是因为他自信,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但是这也没有到盲目自大的那种地步,因为我觉得合肥人永远不会走到这一点,只是让它回到了一个应有的地位,那就是我们不扭曲、丑化自己的方言,也不歧视别的方言。

  合肥的位置很尴尬,也很特殊,我们处于江淮之间,所以在性格归属地上,北方人看我们合肥是南方,但我们自我的定位,包括我自己,定位是北方人,我们从来不把自己定位成南方人,因为我们没有南方人那么细腻和敏感。我们吃饭、做事还是以个“爽”字为主,要爽快。所以合肥人不是那种我计较、我小心眼的人,三句话你就摸到他底了,基本上就是这种感觉。这种城市,别人进入、融入度就会比较快。

  从开拓性上面讲,这种性格可能差一点,但是从包容方面讲,就要好一些。现在有一个新的称呼很有意思,叫“霸都”,听起来有点狂,但这个“霸都”其实大多是自嘲,合肥人很会自嘲,这个不是骄傲,合肥人从来没有“骄傲”的习惯,真的,你在合肥文化里面找不到特别狂妄的东西。

  合肥人的幸福与文化有关

  实际上合肥这几年给人的印象非常好,是个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也是阅读指数最高的城市,亚马逊排行榜连续三年第一:合肥人为什么喜欢买书?这可能大家都想不到。不是说每个市民都买书看,但是合肥有个特别奇怪的特点,第一个就是一公里不到有三家大书店,第二个特点就是书店里面只要介绍关于合肥的书就特别好卖。

  在我们行业来说,能“卖”一本的书叫“动销”品种,能够卖30本以上的书,那就基本上属于畅销品种,能够几年都卖的书就叫做长销品种。而关于合肥的书一定是畅销品种和长效品种。你可以看我的《阅读合肥》都卖了多少年,始终没有替换的时候,就像是当家花旦一样。为什么关于合肥的书这么好卖?后来我想,就是因为新的移民多,需要了解这个城市:移民来到城市以后是要找工作的,他们是要进步的,他们接触新的岗位的时候,需要学到新的知识。

  还有一点,合肥人为什么喜欢买书,因为“穷”,而在他的概念当中,会认为知识改变命运,这就像是唯一的一条路一样。所以合肥的家长对孩子教育舍得花钱,舍得用心。

  合肥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随便哪个双休日,文化活动都爆棚。如果你是个文化名人,可能还需要赶场。合肥市的每个双休日都会有很多场文化沙龙、文化活动,包括房地产开发商都要搞诗歌朗诵会、读书会,这是真的。我在今年4月23号那天,从北京和杭州请了两个人,陪他们做了六场活动,然后我自己赶了三场、做了一场……一共两天,我赶了十场活动。再比如这个星期天,作协主席出的作品,他不搞发布会而要搞个作品朗读会,你想不到吧,他在咖啡馆里搞了个作品朗读会。这就是合肥,现在大家都有一种对文化的追求精神,而且这个对全省的引领都特别厉害。我到全省各地,只要一报名字,大家都知道。这不是说我好出名,而是因为我办了好多好多场沙龙……我觉得我就是特乐意去做这样的事。再过几天,我们书店要搞个店庆,我给他们策划了一个疯狂读书会,就是招募一帮人,两个小时内不准动,把手机收掉,大家共同读一本书,然后做六期之后准备到年底做个长篇。这些活动,只要在合肥,你放心,绝对有人参加。这个在全国其他地方其实是非常少见的,你到双休日随便挑一个书店,肯定有好多活动,肯定有人在干这件事情,也有人愿意参加这件事情。

  合肥是一个宜居的城市

  合肥不是很富的一个地方,但合肥确实是很值得住的地方,为什么?因为合肥不是码头,它不乱,合肥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城市。合肥这地方的人很“迂拙”,就是很执着、很安宁。这种安宁是好事,大家都很安稳,另一方面又不是好事,因为大家都不出去,比如我爷爷跟周恩来他们是同样年纪的,家里那么有钱,但是他没想到把孩子送出洋留学,他们就是搞块地,在家单日习文双日习武,就是悠悠田园生活的感觉。文革那时候城里到处武斗的时候,我爸爸带着一帮人在家里下围棋,啪啪啪就这样子(笑)。这就是一种小城的生活,比较安逸,他不会跟你打架斗殴,大家在一起就是谈天说地……这就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说人们愿意到这里来生活,它在历史上就有一种传承、有一种感觉,就是宜居。我们的观念都是说与人为善,用合肥话说就是不“造事”,不要制造事端的意思,大家在一起安稳过日子。

  合肥能留住人,房价低也是原因之一。虽然这次涨幅高,但也不过是涨了1万5到2万多,这在全国来讲并不是一个很高的水平。合肥周围县乡的很多人在合肥有房子,有点钱的人都会到合肥吃饭,为什么?因为他吃得起。这无形当中也为合肥吸引了很多有用的人才,他就是要在这里扎根的。

  还有咱们的24小时书店……抛开其他东西不讲,如果我是读者,我会很喜欢这个地方。晚上你待到什么时候都可以,你可以无拘无束。现在这个书店又是全球第一家共享书店,可以无限期地借书。其实你老说合肥“养人”或者多么有文化,你从一个小小的书店做窗口就能看出来。外地人到合肥来,他会觉得太高兴了,一下子觉得简直就是太幸福了,借书不要钱,看书不花钱,这种事情给人的那种冲击感就非常好。

  宋国权书记过来时间不长,做了很多事。有一件事我真的好支持他,他做了很多阅读点:街道社区居委会提供500平方米以上的地方,政府花钱帮你装修,花钱帮你买书,免费对所有居民开放。那个阅读点漂亮啊!北京的书吧也不过如此嘛。我们现在已经开了15个,今年要增加到50家,我们这是全国首创。这种细节是真正普惠民生的东西,每个读书人都挺喜欢的。你会发现这些合肥人太幸福了,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还有好多地方都愿意把作家、文化人请到驻村驻街道的阅读点去,比方说经常有人跟我讲,刘老师,你到我们这里开个工作室——他们街道上都有这个概念了,要我去开工作室!然后我们周边的城市,比如霍山,免费提供房子供作家使用30年,安徽的文化就是这样。所以有的时候我自己想,我们这个城市真的还是蛮可爱的。(采访/本刊记者 郝志舟)

责任编辑:马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