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智见·政策  >  正文
谢超:“引”与“留”是关键:创新创业和科研人才的福地

发稿时间:2018-07-21 15:56:00 来源: 《中国青年》 中国青年网

  我们到合肥采访,在街头巷尾和普通青年、科研人才、创业者促膝交谈,也采访了合肥市服务青年人才的政策部门领导。对他们的访谈,可以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合肥对人才的重视,感受到他们对青年人才的渴求和真诚、感受到合肥市上下对青年的真实付出。这种投入和付出,给年轻人以温暖,给未来以希望。

  百闻不如一见,合肥当得上是一个“养人”之城。下面几篇采访,是来自合肥市相关部门的真实声音。感谢合肥市委常委、秘书长韦弋,合肥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吴功福,合肥市委副秘书长崔国斌,合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崔学章以及接受采访的合肥市公安局、合肥市建委、合肥市房产局、合肥市人社局、合肥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合肥市团市委等部门的同志。

青年人才是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

“引”与“留”是关键:创新创业和科研人才的福地
访合肥市人才办副主任(主持工作) 谢超

采访/本刊记者 董铁莹

  《中国青年》: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和建设中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人才办在全面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大力引进培育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建设全国一流人才高地,聚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努力?

  合肥市人才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亲临合肥时,称赞“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是一片创新的天地。”2017年初,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继上海之后,合肥成为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创新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的强有力支撑,为深入落实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市2017年6月19日出台了《关于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创新之都人才工作的意见》,决定实施人才发展“6311”工程,未来5年安排不少于2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经费,大力引进培养包括青年人才在内的各类、各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才是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基础性人才和潜力股,是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青年人才营造更加优良的就业环境、创业环境、科研环境,在总书记视察安徽两周年之际,合肥市于今年4月26日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针对各类青年人才来肥创新创业,制定八项扶持政策,包括发放租房补贴和生活补贴、加强创业资金扶持、提供见习实习和就业岗位等内容,力争用优越的人才发展环境倾情打造创新发展的“养人”之城。

  我们制定的青年人才专项政策主要有以下内容。

  2017年6月19日,我市出台《关于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创新之都人才工作的意见》(简称“人才政策20条”),其中明确提出要“储备培养青年优秀人才”:一是加大配套资助力度,对于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的青年人才,可配套资助50万元。二是提高各类人才工程项目中青年人才的入选比例。组建青年人才举荐委员会,大力举荐青年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符合条件的给予20万元至50万元项目经费,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每人每年给予4万元生活补助。四是实施“梦创天使计划”,大力扶持有发展前景的青年创客,每年重点扶持1000人左右,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50万元贷款的贴息;在创新创业大赛中选拔具有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潜力的参赛项目,在我市落地后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五是实施“鸿雁计划”,每年遴选30名左右优秀高校毕业生、创新平台科研人员和社会组织人才,赴国(境)外留学深造,每人给予最高30万元资助。六是驻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优秀毕业生、出站博士后科研人员留肥工作,享受我市人才引进政策。

  2018年4月26日,在“人才政策20条”的基础上,我市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针对各类青年人才来肥创新创业,分别从安居保障、生活补贴、见习实习、就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八项扶持政策。有关内容详见政策原文。

  除上述青年人才专项政策外,近年来制定的其他重要人才政策,对青年人才都是重点扶持的。一直以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理念,切实抓好青年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

  《中国青年》:合肥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下了哪些功夫?

  合肥市人才办:首先,合肥市提升政策吸引力,确保人才“引得来”。一是加强顶层研究设计。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和部署,瞄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目标、新定位,认真落实安徽省“人才30条”、“科学中心人才10条”,制定合肥人才政策“20条”,配套出台《合肥市博士后经费资助使用实施细则》《合肥市“鸿雁计划”实施细则》《合肥市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扶持计划实施细则》等28个具体实施办法,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在引进培育各类青年人才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二是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形成“对上争取承接、对内整合协调、对下延伸指导”的重点人才工程推进体系。对上,主动对接中央和省重点人才工程,对入选国家、省重点人才项目的专家给予最高100万元的配套资助。对内,坚持“高精尖缺”需求导向,实施国内外顶尖人才引领计划,对新引进培养或对合肥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顶尖人才,给予个人200万元生活补助,给予单位500万元工作经费;全面推进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引进、庐州英才和庐州产业创新团队培养等“双引双培”四大人才工程,2017年支持人才项目总数达157个,资助金额超过1.7亿元。对下,指导各县(市)区、开发区开展人才品牌创建活动,遴选出合肥高新区“江淮硅谷人才集聚计划”、合肥新站高新区“新站睿才”、肥西县“双百双创”人才行动计划等26个人才品牌进行重点培育。三是创新人才集聚渠道。开启国际化引才育才模式,积极探索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和海外产业孵化器,获批第二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去年积极赴美、德等国开展人才引进和交流活动,取得良好效果。致力打造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与在肥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对在肥发起、组织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论坛的给予最高100万元补助。去年以来,先后承办两届中科大“墨子论坛”、“科大校友回家行”、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合肥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家学者创新创业论坛等活动,借助高端交流平台,让全球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认识合肥、了解合肥。

  其次,合肥市提升平台感召力,确保人才“用得好”。一是依托原始创新,招引精尖人才。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充分发挥国家大科学装置的“聚才”作用,对中央和省属驻肥高校、科研院所引进的“青年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给予每人50万元引才支持。“哈佛八博士后”集体回国赴科学岛“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创新创业成为全国科技创新重大典型,其中4位博士后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成立的合肥中科普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初期即获得合肥市天使投资600万元资助。二是依托产业发展,打造人才磁场。坚持“产业聚才”,再靠人才“反哺产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加速青年人才聚集。京东方为代表的平板显示产业,吸引了上下游企业各类各层次平板显示人才2万多。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中国声谷,是全国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目前,讯飞云平台注册开发者团队已经突破45万,带动超百万人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进行双创活动。三是依托协同创新,激发人才活力。注重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开展战略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人才活力正在加速释放。

  此外,合肥市提升服务凝聚力,确保人才“留得住”。

  一是优化服务保障。关注人才住房,扎实推进人才安居体系建设;关注人才子女入学,建成中加国际学校,启动建设康桥国际学校,对从外地引进的高端人才子女,尊重其意愿安排到相应公办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就读;关注人才就医,指定四所医院作为高端人才医疗服务定点医院,设立国际医疗服务部,开设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关注海外人才服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增加国际人才市场窗口业务功能,开通“绿色通道”,制定完善《高层次人才申请签证流程》,编制《外籍高层次人才出入境服务指南》及流程图,建立“境外人员管理服务站”。2018年4月,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全球才智论坛上,合肥获评“2017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位列榜单第三。

  二是搭建服务平台。启动建设合肥国际人才城,项目选址位于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合肥高新区,目标打造集高端人才服务、创业项目孵化、人才成果展示、资源共享交流于一体,融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和人才之家。运行合肥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系统,作为服务人才享受重点人才政策的基础性平台,对合肥培育或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国内外顶尖人才(A类)、国家级领军人才(B类)、省级领军人才(C类)、市级领军人才(D类)、高级人才(E类)进行分类认定。积极推进“合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区”、“合肥市人力资源产业创业园”、“中国·安徽人才市场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2017年举办现场招聘会336场,13340家招聘单位提供岗位41余万个。 

责任编辑:马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