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共青论坛·学员天地  >  正文
共青团视域下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与发展

发稿时间:2021-09-24 10:1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是宣传、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生组织,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理论学习型社团承担起了共青团的主责主业之一,即当好新时代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在高校共青团等相关部门的指引下,理论学习型社团逐步发展壮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务进程,呈现出了浓厚的马克思主义色彩,该类社团也渐趋成为了广大青年在第二课堂领域开展理论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理论学习型社团在共青团的发展视域下,承载了全新的概念与时代特点,理论学习的过程为广大青年厚植了正确积极的思想理念,将各项理论精髓进头脑、入人心,有力地提升了高校青年的政治理论素养与时代站位。  

  一、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模式

  理论学习型社团是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直击新时代青年思想脉搏,在助力共青团的发展中也探索出了一定的常态模式,结合理论与实践两个模块可细化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理论学习+实践活动”社团发展模式

  通过探究在京市属高校部分团组织的理论学习型社团概况,得出结论为“理论学习+实践活动”通常为社团的主要发展模式。在共青团指导下的各理论学习型社团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优势,紧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动态,围绕最新讲话精神、热点时事、政策理论等,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理论学习。目前,部分社团还探索出了“线上+线下”的综合学习形式,以号召更多青年学生拓展形式参与其中。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为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效,社团通常结合着主题学习定期开展实践类活动,将相应理论分解到具体的青年活动中,例如通过红色经典的参观学习、党史校史的观摩研究等,以延伸理论学习的全方位参与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此模式为各级团组织等提供了实践活动的参与机会,引导了青年正确的政治行为,推进了理论实践融合型人才的养成。

  (二)“读书分享+思想交流”社团发展模式

  据调查,绝大部分理论学习型社团多以“读书分享会”为重要形式之一,其涵盖经典名著、政策读本、时政报刊等,如,集中研读四本“指定书目”,培育青年学生政治素养,研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贴近青年学生学习生活。此类社团在共青团的多方位支持下,承担起规范学生政治行为的重任,活动通常选取固定场地,由学生自发组织,定期开展读书会,提供理论学习与思想交流的空间和机会。青年大学生们紧密围绕十九大精神及“十四五”发展规划,探索新时代新思想,共同研讨,分享个人学习成果,将理论层面的学习拓展延伸到更高站位,力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集思广益式的思想交流,汲取了新时代新思潮,打造出了共青团自由思辨但却秉持较高政治性的活动氛围,这也为后续社团的宣讲竞赛活动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理论宣讲+竞赛比拼”社团发展模式

  为进一步激发理论学习活动的参与热情,做好共青团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工作,部分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力求走在校园的前列,有计划、有规模地组织融合式理论宣讲。青年学生通过对时政理论精髓进行演讲解说,构建起各高校思想交流的纽带。此类宣传模式激励了新时代青年用正确的思想树立志向,用坚定的信念武装头脑,为营造积极融洽的校园氛围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基于高校间理论宣讲的逐步展开,部分社团还创新出理论知识答题、演讲竞赛、辩论比拼等活动,突破不同专业、不同团支部的活动范围,在丰富充实、寓教于乐的社团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育全方位、高层次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二、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难点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作为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此类社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提升。

  (一)理论学习型社团管理机制及运行条件相对薄弱

  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理论学习型社团相继建立,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良莠不齐的态势,归结原因在于社团的主体大多为学生,以少数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等作为骨干力量,在社团管理中规范制度相对不完善,缺乏系统性的人员管理及活动管理。此外,对于社团的申请条件,由于制度的模糊不清也容易造成学生随意退出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内部的凝聚力,对于社团的健康发展存在着诸多隐患。基于以上问题,部分社团的执行力由此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经费来源不足、场地有限等问题也间接导致了社团的运行条件相对薄弱,活动循规蹈矩,略显单一。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需一系列的运行保障,因此高质量开展各项活动存在一定困难。

  (二)理论学习深度尚浅,缺乏系统性学习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第一属性即为政治性,在共青团视域下充分发挥着政治向导功能,因此该类社团的发展需基于稳固的政治理论基础及全新的时政热点展开深入探究。但目前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度仅停留在表面,特别对于理论政策、路线方针的学习缺乏研究热情,出现了“虽在理论社团,讲不清理论”的现象。目前社团均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但由于多数活动是学生自发性筹划,因此得到全过程的专业理论指导存在一定难度,有时容易出现“形式主义”的学习现象,为了完成社团安排的某一任务而开展了无精心筹划准备的学习活动。没有强有力的活动形式及资源支撑理论基石,直接导致了理论的研究分散性强,模块化严重,对理论的把握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偏离了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的初衷。

  (三)理论学习型社团“三力”不足

  当下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发展仍存在的重要瓶颈可总结为“三力”不足,即动力不足、吸引力不足、活力不足。一为社团的发展动力不足,作为共青团指引下的政治导向性社团,其定位和属性与其余社团差别不大,不能显著区分“理论”这一重要性。因此社团在发展中等同于兴趣类社团,暂未较好地得到有力注重。二是吸引力不足,这一难点体现在青年大学生在选取社团时较多关注其娱乐属性,停留在兴趣使然,而理论学习型社团侧重于思想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常态化的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特别部分学生自身对理论掌握就较为薄弱,因此就会陷入“不了解—不参与—不了解”的循环之中,更加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三是社团成员的活力不足,在初入社团时大部分学生通常具有着高涨的参与及管理热情,但若缺乏了活动的兴趣点、出现了严格的管理条框、长时间模式化学习等,学生的活力则会大幅度降低。理论学习活动通常以集中学习研讨、观摩访问等为主要形式,缺乏一定的社团活力,无法持续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理论学习型社团发展的有效途径

  针对目前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面临的一些短板和不足,亟需从根源入手,尽快找寻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力争在高校共青团、各社团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社团的有序性和持续性发展。

  (一)强化组织管理,夯实活动保障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理论学习型社团的管理制度,确保社团常规活动稳定且高质量进行,高校共青团可在统一确立社团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细化理论社团的独立管理条例。因理论学习型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具有特殊地位,对于人员的遴选需由共青团指导,进行严格把关,由此转变原有常规的管理模式,强化社团的政治性管理,提升理性学习型社团在众社团中的先导性地位。规范化社团的建立需一定的物质保障,充沛的资源配置对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以共青团为主的管理部门对该类社团的发展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活动保障上基于适当的政策和物质倾斜,缓解目前社团经费不足、资源不足等实际性压力,为社团活动构建可持续性机制,由此保障社团理论性学习的时效性和有效性,让社团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助力社团发展行稳致远。

  (二)创新发展模式,打造精品活动

  青年大学生是理论学习型社团的主要参与对象,这就意味着永葆活力的社团模式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学生的报名参与热情一旦被激发,那么社团的发展也自然而然会打破以往循规蹈矩的形态模式。目前活动数量相对较少且单一化,理论学习虽具有一定的固定性,但活动可打破形式、地域等界限,逐步注入新元素,使得活动的本质属性得到升华。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发展模式,调动青年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社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以至实现活动的跨越式发展。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型社团设置的有效性,在实践类活动中可将已有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加工,结合校园文化着力挖掘社团的独特性活动。共青团需充分积蓄社团建设的后备力量,协助打造精品,创设品牌,彰显不同区域的地域性特色,由此也有助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拓新思路。

  (三)提升理论深度,构建活动体系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拓展。因此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提升社团内青年学生的理论素养是重中之重,提升社团本身的理论水平同样至关重要。因此,在共青团的支持下,可为此类社团邀请专业教师进行定期的指导,特别如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专家等。逐步为学生构建起理论知识图谱,共同开展有深度的理论学习,提升学生对理论的深刻认知,渐趋引导学生自觉建立理论知识网络。依此培养推动理论传播的新生力量,营造良好的社团学习氛围,力争做好团内青年学生思想引领的表率。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共青团视域下的优势特征,遴选高质量社团作为先导,进一步加强与基层团组织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社团的示范性作用,将理论学习型社团作为“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引领,带动更广领域内理论学习内容的传播,由此构建起有序健康的社团活动体系。(作者:齐成龙 周峰,系共青团首都师范大学委员会)

责任编辑:陈凤莉
责任编辑: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