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共青论坛  >  正文
青少年“学党史”心态知多少(一): 青少年认为“学党史”有助于成长成才

发稿时间:2021-04-28 15:21:00 来源: 社志会 中国青年网
  青少年“学党史”心态知多少(一)

  近期,配合青少年“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的学习教育,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广东省团校志愿服务研究中心通过“社志会”微信公众号开展网络问卷调查,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的6021名青少年参与调查,反馈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为此,我们撰写十篇分析青少年“学党史”心态的文章,提供分享交流,今天发表第一篇,敬请继续期待——

  第 一 篇

  青少年认为“学党史”有助于成长成才

  谭建光 苏 敏 姚晓妍

  近期,“学党史”通过“进课堂、进社区、进乡村、进网络”等途径,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青少年参与,获得越来越多青少年的认可与支持,发挥了极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图一:您认为“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有没有意义?  [单选题]

  

  调查数据看,青少年认为“学党史”对成长成才非常有意义的占76.81%,认为较有意义的占21.54%,而觉得没有意义或想不清楚的仅占1.64%。这表明,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参与了“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并且从中获得启迪和感悟,对树立人生理想、追求发展进取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青少年“学党史”中,我经历一件很有启发价值的事情。那天,我接到深圳市地铁义工联合会骨干的微信邀请,说是一批积极参加地铁志愿服务的深圳大学生,并且是入党积极分子,看到“社志会”微信公众号发出的三篇《“学党史”与青年志愿者成长》微讲义之后,迫切希望我前去讲课辅导。

  图二: 深圳大学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聆听“学党史与志愿者成长”辅导课

  

  不久,深圳大学团委、深圳市地铁义工联合会正式发来邀请函,约我到深圳大学举办“学党史与青年志愿者成长”讲座。因此,那几天我开始面对不同的群体进行讲座交流。在广州市花都区讲授《青少年“学党史”促进青少年成长》,在韶关市翁源县讲授《党史学习教育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韶关市乳源县为百名乡村书记讲授《党史学习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再到深圳大学为大学生讲授《学党史与青年志愿者成长》。印象特别深的就是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一方面非常认真听课,同时也在思考和领会,从认同感很强的眼神,以及时不时点头的示意,看得出他们对于党史故事、党史人物、党史启迪产生较深的印象,并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大学生们非常活跃,听课的时候经常露出会心的笑容,也在提问分享的时候,介绍自己的认识历程、心态变化。有些同学说道,原来以为学习党史非常枯燥、形式单调,但是通过聆听讲座中的生动故事案例,以及联系实际的知识传播,就感觉党史理论知识对于自己把握人生发展目标、激励学习进取动力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从与深圳大学学生志愿者的交流中能体现出“学党史”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是“用故事树立信念”,从讲述毛泽东、蔡和森的革命故事,到分享雷锋、张海迪的人生故事,让青少年感觉“榜样就在身边”、“我们都能做到”。

  2  是“用道理引导思考”,即每一个故事、案例背后都有观点、道理,让青少年不知不觉领会和吸收。如结合竖立在深圳莲花山上的邓小平同志雕像,讲述深圳经济特区创办的故事,回顾邓小平同志面对“大逃港”事件镇定若如、举重若轻的态度,一句“他们为什么逃港,不就是香港生活比我们好嘛。那就划出一块地方,试一试通过发展,让生活跟香港一样好”。正是在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念指导下,创办了改革开放中举世瞩目、成绩斐然的“经济特区”。讲课中通过几代领导人的思考和抉择,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大学生志愿者非常认同,很有感触。

  3  是“用行动体验成长”,结合深圳志愿服务发展繁荣的特点,结合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讲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不断深入人心、不断激励成长的案例,让青少年有切身体会、领悟更深。讲座结束的时候,许多大学生志愿者拥上前来要求合影留念,倾诉学习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对于了解更多党史知识与故事,激励人生进取发展的希望。这种情形,让我很有触动、印象深刻,看到大学生的希望、特区青年的希望、中国青年的希望。

  不可否认,最初有些青少年是抱着“完成任务”、“应付一下”的心态参加学习教育,但是逐渐聆听革命先辈的感人故事,逐渐领会百年历程的核心理念,逐渐感受新时代的发展动力,就越来越乐于“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

  作者信息

  谭建光教授,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广东省团校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

  苏敏,中级社工师,厦门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社会工作系在读研究生。

  姚晓妍,助理社工师,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项目专员。

责任编辑:李晨